正文

寂寂而终,两女为尼(1)

国学大师之死 作者:同道


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李大钊

辜鸿铭的国学功底在于具有高瞻远瞩地批判、理解中国思想的眼光……他并非纯粹的国学家,但他只要具备理解、批判中国文化并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的能力,就足够了,因为除此之外的研究,对他来说都是多余的。

——清水安三

吾人之于辜氏,毁之固属无当,而尊之亦不宜太过。辜氏譬如有用之兴奋剂,足以刺激,使一种麻痹之人觉醒;而非滋补培养之良药,使病者元气恢复、健康增进也。

——吴宓

生卒年 : 1857~1928

享  年 : 71岁

死  因 : 肺炎

最后的话 : 名望、地位都不过是泡泡,转瞬即逝。

主要思想 : 西方文明已经破产,只有中国文明能救拔。

人生理想 : 复辟。

主要著作 : 《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尊王篇》、《张文襄幕府纪闻》等。

1917年,辜鸿铭踊跃参与“张勋复辟”,被封为“外务部侍郎”,12天后复辟失败,辜鸿铭只好又回到北京大学教他的英文,不过等待他的却是激进的师生们送给他的一顶“复辟论者”的帽子。为了避免政治上的攻伐,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公开发表言论为他辩护:“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1918年,《东方杂志》上刊登介绍辜鸿铭思想在西方反响的《中西文明之批判》一文,对辜鸿铭的“东方文化优越论”有肯定之意。带有保守意味的《东方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舆论策源地《新青年》杂志分庭抗礼,“五四”前期影响颇大。陈独秀率先发难,先对辜鸿铭进行定位——一个“君主论者”,然后就掀起了《新青年》与《东方杂志》关于中西文化的激烈大争论,对保守论调狂轰滥炸,从此新文化运动气焰日上,狂飙突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面对新文化阵营的讥嘲,辜鸿铭两次在上海《密勒氏远东评论》上发表题目为《反对中国文学革命》和《留学生与文学革命》的文章,言辞激烈,讥笑胡适以“音乐般美妙的声音”、粗庸鄙陋的“留学生英语”谈论所谓“活文学”和“重估一切价值”,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辜鸿铭的反击显然势单力孤,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对他一阵“炮轰”之后就掌握了话语权。

1923年1月,蔡元培因教育总长彭允彝克扣教育经费,无理撤换法专、农专校长,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重赴欧洲。辜鸿铭与蔡同进退,随即也辞去北大教职。这可看做辜鸿铭在中国风云一生的落幕时刻。

此时,国民革命方兴未艾,“旧派”人物日薄西山,还留着清朝辫子的辜鸿铭更是成了一个“完全过时”的可笑人物,备受时论的讽刺与奚落。

但辜鸿铭自己却并不理会这些,1924年初的他已经67岁。他对大清朝的坚贞之心感动了废帝溥仪,终获召见,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中国传统的君主。他觉得亲临了一个王朝的最后一道荣光,并深感荣耀。

据《辜鸿铭传》描述,在太监的带领下,他来到了紫禁城的养心殿,平日里的辩才、自负和倔犟烟消云散,进门即拜跪在地上,三跪九叩,口中说着:“臣辜鸿铭向皇上请安。”

年方20岁的溥仪微微颔首,道:“起来吧。”

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在与辜鸿铭进餐时发现,年迈体衰的辜鸿铭在溥仪面前敬畏得连话也说不出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