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王先生同桌
王国维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对人讲应酬话。如果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的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著录,并将这些提供给他做参考,再请他仔细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会说:“靠不住的。”不附和,也不驳难。
王国维的外表也总是严肃冷峻的。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对他颇有些害怕。杨步伟是个直爽的大嗓门,但见了王国维却总是噤不出声。王国维五十寿诞时,清华大学的同事办了三桌酒席祝寿,赵太太硬是避让着不和王国维同桌:“不!不!我不跟王先生一桌。”果然,王国维那一席一直都是默默不语,而赵太太那桌却笑语不绝。
◎罗王失和始末
在王国维从日本回国之前,罗王两家就定下了姻亲关系。罗振玉将他的第三个女儿许配给了王国维的长子潜明,由于两个孩子自小一起长大,虽是父母之命,倒也你情我愿。自此,两家关系更加密切了。罗振玉与王国维二人性格截然不同,罗精力过人,从16岁就开始管理家政,事无巨细一一经心,一直到中老年,是一位家长制的独裁者。而王不同,性气和平,缄默不言,一心埋头读书治学,除了儿女婚姻大事,其余都不过问,他的继室潘夫人则是理家能手。潜明对于原本是表姐的潘夫人变成后母很不高兴,婚后夫妇俩与潘氏常有矛盾,王国维对此却浑然不觉。
1926年,潜明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早逝,王国维夫妇从北京赴上海料理丧事,而罗振玉从天津先行赶到。丧事完了之后,罗女对潘夫人主办的丧礼有些微词,罗很生气王国维偏听妇言,担心女儿在婆家吃亏,当晚,未同王商量就带着女儿回了天津。这件事情对王国维打击很大,他回到北京后愤愤说:“难道我连自己儿媳妇都养不起了吗?”在书房默坐半晌后,拿出罗振玉素日来信烧了许多。“罗王失和”由此而起。由于在上海时,罗振玉的女儿曾变卖首饰给潜明治病,王国维回京后就筹钱要寄还罗家。正好,潜明所在的上海海关发了3000元的抚恤金,王国维就把钱寄到天津,可罗振玉却不让收,原封不动寄了回来,王国维又寄了回去,并附信说罗拒收无理,罗才不得不收下。从此两人再未通信或谋面。那个钱罗后来用做刊印王国维的《观堂遗书》了。
1.浙江海宁
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幼年丧母,身体多病。不喜八股,喜读《汉书》、喜吟诗,为“海宁四才子”之一;1892年肄业于杭州崇文书院;1893年、1897两次赴杭州应乡试不中,放弃科举。
2.海宁 → 上海
戊戌变法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书记;入罗振玉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受业于藤田丰八等,渐为罗振玉所知;《时务报》关闭后,入东文学社半工半读;受日本老师影响,读叔本华、康德等人的书,萌发研治西洋哲学的念头。
3.上海 → 武昌
1900年,庚子事变,东文学社停办。旋即,随农务局总理兼农校监督罗振玉赴武昌,任武昌农校日籍教员翻译。
4.武昌 → 日本
1900年底,由罗氏资助,东渡日本东京物理学校习数理,学习日语、英语;1902年春,始读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等书,尤关注人生问题。
5.日本 → 苏州
1902年夏,由罗振玉推荐,赴江苏南通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堂任教;1904年,赴罗振玉创办的苏州师范学堂任教,通读康德、叔本华之书,深受影响。
6.苏州 → 北京
1907年4月到北京,任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主编译及审定教科书等事,开始由哲学转向文学,并有志于戏曲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其间三度回乡奔丧,第一次是1906年父亲病故,第二次是1907年妻子辞世,第三次是1908年母亲辞世。
7.北京 → 日本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罗振玉、王国维各率全家避居日本达五年之久,以遗老自居。受罗振玉提点,转而专攻经史小学,研究甲骨文、金文、古史等,著述丰厚。
8.日本 → 上海
1916年2月,携长子回国,应哈同之聘,主持《学术丛编》;1917年1月下旬,被罗振玉招至日本;2月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经学教授,期间发表了多篇学术著作,并三次拒绝北大文科教授的聘任。
9.上海 → 北京
1922年4月,受命任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清理景阳宫等处藏书。1924年11月,冯玉祥部逼宫,王国维随驾前后。1925年受聘为清华国学院导师,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1927年,北伐军起,自沉昆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