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与民国政治人物分分合合的“革命家”(2)

国学大师之死 作者:同道


从与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短暂交往可见,章太炎是一个理想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人,他在与政界人物交往的过程,总是先假设双方有着共同的理想,或者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他人。但是,一旦发现双方理想、思想不一致,他决不会委曲求全,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甚至不惜视对方为敌人。

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关系也是如此。

1898年的戊戌政变促进了章太炎的觉醒,他的排满思想日趋强烈,开始对康有为等人的变法主张充满怀疑。但此时,章太炎的思想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无法与康有为的“今文经学 托古改制”思想体系相抗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康有为思想的影响,这在他的《訄书》(1900年)初刻本中有清晰的体现。《訄书》初刻本以《尊荀》始,以《独圣》终,虽然抬出荀子来与今文经学家的尊孔相抗衡,但并不反孔。为缓和维新与排满之间的矛盾,章太炎在《訄书》中还设计了“客帝”与“分镇”两个方案。在《客帝论》中,主张虚尊孔子为“共主”,满洲皇帝则退居为“客帝”,掌握实权,推行变法;《分镇》主张在中央权力得到根本改善之前,加强各地方自治自卫能力,与列强抗争。

事态的发展很快就表明,章太炎的主张完全行不通。他意识到,他所冀望的维新派、“客帝”光绪、汉臣督抚李鸿章等都无力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危机。

促使章太炎觉醒的第一件事,是戊戌政变后章太炎与梁启超等康门弟子的交往。戊戌政变后,章太炎因参与维新变法,与其他维新党人一道被通缉,先是逃往台湾,与梁启超等冰释前嫌后又来到日本,住在《清议报》馆。此时的梁启超虽一度萌发革命思想,但很快又追随老师康有为回到了“保皇”、“立宪”的老路上。在与梁启超朝夕相处的日子里,章太炎深感其思想已经僵化,落伍于时代。章太炎深信,没有武力,救国就是一句空话。

1900年,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东南各督抚,如广州的李鸿章、武汉的张之洞、济南的袁世凯,拒绝接受朝廷的“乱命”,和列强实行“东南互保”①。八国联军进京后,慈禧带着光绪等人匆忙逃往西安。清政府的无能,让章太炎看到“客帝”纯属纸上谈兵,又因为李鸿章等督抚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见清廷仍旧存续,无意与之决裂,使章太炎认识到“分镇”的荒诞。

1900年7月,当唐才常在保皇会的资助下,祭起“勤王”大旗时,章太炎不再犹豫,明确宣布自己矢志反清,投身革命。1900年8月3日,为了显示投身革命的决心,章太炎毅然剪去长辫,脱去长衫,换上西装。

割辫之后,章太炎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洪流,开始与改良派战斗。

1901年,章太炎发表了公开批驳改良派政治主张的第一篇论文《正仇满论》。此文发表于具有浓厚革命色彩的《国民报》上,对梁启超所谓的反对清朝统治就是“仇满”的观点给予反驳,并且认为只有通过流血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统治,中国才能发展为近代民主国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公开指名批判清王朝和光绪皇帝的文章,一经发表,举国哗然。

1903年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重申了《正仇满论》的观点,是章太炎公开向康有为宣战的第一炮。该文与他为邹容《革命军》写的序一同发表于《苏报》显要位置,煽动仇满、鼓吹革命,不仅沉重打击了康有为等保皇党的气焰,也把革命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清廷统治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