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33岁》叁(1)

中国33岁 作者:陈新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现下的一个趋势,或者说是正在进行时的桥段,是每个城市都在热衷于开辟一块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热土。层级高一些的,叫CBD,或者,叫××新区。在烟台,我也请教庞见波:烟台城市的新方向在哪里?接下来,它将作为如何定位的城市而存在?

庞见波:烟台是一个缺乏规划的地方。烟台有几个比较发达的区,莱山区、开发区、芝罘区。传统市中心的芝罘区和开发区,很重要的矛盾就是没有地,没有进一步商业开发的地了。只有莱山还有地。老城区很多东西都很凌乱,也施展不开。现在城建的重心是偏到莱山去,莱山在建一个迎春大街,有两公里长,正打算打造东部的中央商务区:金融、商业、商务旅游酒店,基本上都是这些。会把相当一部分人集中,迁到那里去。市政府8月8号刚刚迁过去。

庞指着我手中最新地图上标注的烟台市政府机关,已经落在传统市区之外的莱山区。我问这是否意味着在朝东的位置,将会有一个新烟台的出现。

他说政府的迁移不好多做评价。目前的政协和人大还在老地方,市政府移驻莱山区。但这并不是一个最终确定的地方,也就是说,还是临时性处置。庞说现在市政府进驻的楼,原是莱山区政府盖了准备自己使用的。好像是一度规划了一块地方,要盖专门的政府大楼。但是赶上宏观经济调控,这几年党政机关不能盖楼堂馆所,目前就维持这样。但是市府的动迁肯定对于东部,对于莱山,会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是,就此并不能得出烟台的发展重心,一定是朝东的。

这个是有点矛盾。我们的工业在不停地重心西移,而行政中心东移。这是不统一的。我想烟台这种小城市不应该这样,还是该有个积聚效应。关于烟台未来的发展愿景,官方的说法就是烟台要向大连看齐,和大连一样走观光产业的路子。那也就是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必须要高。而恰恰在烟台,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份额是最弱的。

赵先超也说烟台的传统服务业全部都是外地人在做,包括餐饮。本地人开的就是海鲜餐馆,因为这是他们比较擅长的。烟台的商场,振华一家独大,每年五六十亿的营业额。烟台人也是怪,就认这个品牌。包括百盛进来对它的冲击都不是很大,后来的沃尔玛、佳世客,都不能撼动它。整个服务业一直不好,处于没有太多竞争的垄断状态。烟台的遗憾,就是服务业不发达。

庞见波:烟台最大的产业不是农业,还是工业。现有几个支柱产业:机械制造、黄金、食品等。过去一度相当发达的日用产品生产,现在全都倒了,像洗衣机、钟表、罐头厂等,曾经在中国是响当当的品牌,统统没落了。从外贸看,有港口,离韩国比较近。但没有像威海那样,韩国的影子那么深。可是我现在感觉,烟台什么都沾了一点,缺乏一个指标性的、强势的特征。这个城市温吞水样的性情,也包括人和政界的风气。锋芒毕露的人都起不来,对容易达到风口浪尖的,这边也不推崇。

官方给出的蓝图很大,包括要把烟台打造成国际化的大都市。我17年前来烟台的时候,当时这边就提出要搞“大、高、外”。大概指的是大城市,高发展,外向型。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有些东西只是很空洞的概念。具体里边牵扯的内容分布会有很多,点很多。如果是这样,那它其实到现在一个主题思想也没有归纳出来。不过倒也很鲜明地表明了目前烟台的这种状态:想法太多。我认为想法再多,也只能有一个想法有利。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一个定律,只能是突出一个主题,别的都是起辅助作用。烟台又想发展工业,又想发展旅游业,不知道要发展什么。这是矛盾的所在。这就是说,这个城市的抱负,现在其中还有一些隐患和遗憾。

满城随处可见“铁板鱿鱼”烧烤摊的烟台,从观光的角度来说,本身不具特别的旅游资源。而在旅行社的安排里,它也总是被打包裹挟在整个胶东海滨的行程当中。旅游业人士眼中的烟台,总的来讲就是一个中转站,大部分来胶东半岛旅游的,威海看景,青岛住店,即使是来到烟台,也是上蓬莱阁去了。这个地方市区旅游没有特点,一直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当然,作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的滨海城市,旅游季的局限,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