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称此为“罗莎?帕克思的决定”,因为这位与众不同的女性过的生活正是表里如一的最佳象征。大部分人都晓得她的故事,一位非裔美国女人的故事。她的工作是裁缝,四十岁出头下了这个决定。时间是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日,地点在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帕克思做了她不应该做的事情:坐在公交车前排保留给白人的位子上――这个举动既危险、大胆,又挑衅;别忘了,那是种族歧视下的社会。
这个传奇还没完了。几年后,某研究生找到罗莎?帕克思,问她:“你那天为什么坐在巴士前排?”帕克思没说她坐在那里,打算启动一场革命,她的动机是更根本、更自然的。她说:“我坐下是因为我累了。”不过,她并不是说她的腿累了,她是指她的灵魂累了,心累了,整个人都累了,不想再按种族歧视下的规则行动,不想再拒绝内心对自我的呼喊。
当然,罗莎?帕克思决定不再表里不一,是受到许多力量的帮助跟鼓动的。她在平民学校学过非暴力示威抗议的理论跟策略,马丁?路德?金当时也是该校的学生。此外,她是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蒙哥马利分会的秘书,其成员对不合作主义多有讨论。
不过,十二月的这一天,当她在巴士前排座位坐下的那一刹那,她并没有把握平静示威绝对可以发挥效用,而她所属的群体一定会支持她。那是存在的真实的一刻,索回确切的自我,要回与生俱来的权利――那一刻同时启动了一个过程,改变这片土地的状态跟法律。
到了这个阶段,罗莎?帕克思不得不与自己真正的志向结合,所以她坐了下来――并不是为了要重整这个社会,而是为了要在这个世界上完整活出她全部的自我。她决定,“不再做与我内在深持的真理信仰完全背道而驰的事情。不再抗拒我对自己内心的理解,继续当这样一个不完整的人”。
对于任何决定过“表里如一”的生活的人,这个社会会施与惩罚。在这样的社会里,“坐在公交车前排”的勇气又是打哪儿来的呢?你想想,多少先人的智慧不也告诫我们,表里不一的生活是最安全、最明智的办法吗?“忍一时风平浪静”、“息事宁人”、“不要赏人白眼”这些话都老掉牙了,一再告诉我们不要把自我真理跟公共生活混为一谈,否则只会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自曝身份,遭人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