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求“雷区”(1)

成熟法则 作者:水方


1.有意改变场面、时间、服装,反映出双重欲求

2.人越注重自己时,越会以“我们”为开场白

3.越被禁止的事,想做的欲求反而越强烈

4.想做得更好反而无为而治

5.在现实中感到欲求不满而怀念过去

6.若对动物过分关心会发生信任危机

1.有意改变场面、时间、服装,反映出双重欲求

人是充满矛盾的动物。一方面希望与邻居互相关怀、守望相助,认为那才是幸福的人生;而另一方面又常处心积虑地想踏着别人往上爬,以为那才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的唯一生存之道。一方面很想安定地工作,以使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稳定;但另一方面又想脱离现实的束缚,希望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当然,若坚持这两种对立、矛盾的欲求同时获得满足,人的行动、态度会失去一贯性,而成为社会无法认同的性格分裂者。因此,大部分的人会压抑其中一种欲求,通常是反社会、反道德的欲求,以保持一贯性人格。但是,当这两种欲求强烈到无法抑制时,人经常会改变自己,成为完全不同的人,以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19世纪英国小说家史蒂文生曾著《杰克与海德尔》一书,这是描写人的双重性格的著名小说。让人崇敬的杰克博士,晚上服过某种药物之后,会一反白天的道貌岸然,变成凶恶的人。这个海德尔的角色,代表着他内心希望世人认同的性格,而以本能性的行为脱离既有的束缚。这些截然不同的欲求,都借着白天、晚上这种时间上的区分,以改变身份使其获得满足。

在现实的生活中,虽然没有那么方便的“改变药物”,但我们会经常借着在服装、行为、时间上的改变,来满足内心改变的愿望。反过来说,若有人常有意地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完全不同的人,那么,此人的内心必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欲求,因而将现实生活的欲求不满,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2.人越注重自己时,越会以“我们”为开场白

我们常看到有些学生以代表团体的名义,振振有词地演说“我们的要求是……”来争取他们应得的利益。有一位因团体交涉失败而吃亏的教授曾说:“他们所说的‘我们’,完全是语意不清,那并不包括教员们,也不代表全体学生,我想,这大概只是指一部分学生的意见而已吧!”

的确,以“我们”统称,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其范围,而且,有借故逃避发言责任的嫌疑。“我的要求是……”这样说话时,责任必须由自己负担,但如果说成“我们的要求是……”则让人以为是大家的意见,“我”不必担负任何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常在谈话中使用第一人称单数“I”(我)的人,独立心与自主性较强;而常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我们)的人,则为无特殊个性、易埋没于团体的附合雷同型。后者是因担心完全表露出自己,使自己受伤,于是常借用“我们”的说法。其实,这时的“我们”是“我”的代称。

一般说来,大部分的人为了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融洽,往往会适当地节制自我主张的表达,“我要……”、“我想……”这种自我主张的表达方式,通常在小孩身上比较常见。如果成人仍有明显的倾向,那么,别人会称他为孩子气或自我显示欲强的人。因此,在这种观念下,我们会下意识保护自己,而采用“我们”的说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