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最近有许多广告,在广告词中常会强调:“我们公司是以……为目标”,或者“我们是为了……才推出这项产品”等。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站在消费者大众的立场。其实不然,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公司企业本身的利益,而使用“我们……”大部分能获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当我们面临“我们”这类复数情形的话时,应先确定一下“我们”所指定的对象。
3.越被禁止的事,想做的欲求反而越强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那些父母越叮咛,越不听话的孩子,这种反应称为“幼儿性”行为。
多湖辉先生曾参加过一次防止少年犯罪讨论会,当时对少年吸烟、喝酒都有相当严重的限制,且未满18岁者,不可进入播映限制级电影的电影院。虽然如此,少年们私下遵守这些规定的并不多,这也就是那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即如何改善少年的现况。
多湖辉认为,无论烟、酒还是限制出入场所的问题,都不应加以限制,而应任其自由发展。此话一出,语惊四座。他说:“人都有抗拒心理,其程度因人而异,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形。当人的欲求被禁止时,想去实行它的愿望会变得更强。就像学校的校规或法令限制,学生及一定年龄以下的少年,不得进入某些游乐场所,或是不能喝酒、抽烟等行为,他们会因种种的限制、禁令反而加强这类的欲求。相反地,如果我们不过于强调这些限制,甚至完全解除限制,这些欲求反而不容易表现出来。”
我们反过来想,若人心里想做的事,简单地获得允许,或阻碍极少时,欲求反而会消失,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复杂难懂!
4.想做得更好反而无为而治
在东方人传统的观念中,一般不鼓励个人在众人面前发表高论,认为谦虚才是美德。因此,欧美人大都认为东方人多缺乏自我主张,易给人阴沉的印象。这种处世态度之所以会给人不好的印象,是因对方不清楚自己内心在想什么,所以会感到不安。
人如果有支配、征服其他竞争者的欲求,反而会抑制这方面的欲求,而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发言或有所行动。我们以开会讨论时的情况为例,越是想控制全局的人,越会坐在不显眼的角落,有时可能连一句话都不说。无论是有意或无意,都可能发生类似的行为。
固然,各国的风俗民情不尽相同。我们不能以心理学的解释,对所有情况做出说明,但是这种不表明态度的行为,确实成为妨碍沟通的原因。
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不使自己明显地表露出来的被动形式,早已成为社会性的习惯。这种极度隐藏自己的表现,却是自己的欲求无法适应环境,而表露出的不安状态。
5.在现实中感到欲求不满而怀念过去
有一位著名的女演员在自传中写道:“我必须经常回顾我的过去,否则我根本活不下去。”这位长年从事演艺工作的女演员,在其有生之年经过多次结婚、离婚及其他动乱,对她来说,这些体验已成为她现在与未来生活极大的原动力。
只要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与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时间要素分不开。我们应将过去的经验作为踏脚石,以磨炼自己有更好的表
现,这是非常重要的想法。但是,有不少人以缅怀过去治疗现在所遭遇的挫折,以此当做自我防卫的手段。
很多家庭主妇即有此种心理。每当对家庭不满时,就会回想过去新婚时期的生活:“那时候真好,丈夫温柔体贴,每天过着快乐而丰富多姿的生活,哪里像现在这么无趣!”越是回想,越觉得现在的自己很不幸,使得欲求不满一再累积,变成恶性循环。如果你的妻子或丈夫经常说:“那时候多好啊……”回忆一些过去的情形,你就应该特别注意,因为那是欲求不满的表现,也代表夫妻生活的危险信号。
当然,这种心理倾向并不限于女性。有些人因与上司相处不融洽,觉得每日按时上班的机械式生活很无趣,于是自立门户、自创公司。当他在经营上有不顺利或不上轨道的情形时,经常以缅怀过去的梦想,来支持现在的生活。
6.若对动物过分关心会发生信任危机
近年来,饲养宠物的风气颇盛,爱护动物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那些过分疼爱宠物的行为,实在是使人感到迷惑。其实,这种行为实际上可能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某些问题。
人会将无法直接发泄出来的感情,发泄在适合的对象身上,以消除不满的状态,至于这个对象,不限于妻子、弟弟等“人”,也可能是动物。这是一种“替换”行为,即将无法满足的感情,借着宠爱动物的方式获得满足。
此外,替换行为不只会转向动物身上,也会以物品为对象。例如,母亲对夭折的孩子留下的遗物,经常显得过分关心依恋;又像无法得到情人的爱情时,经常会把不满转向对方身上的东西,诸如手帕、衣物等。严重者甚至对“物品”产生性欲,成为恋物狂或性倒错。
这种替换行为是不可取的解除欲求不满的方法,其背后隐藏着人的防卫机制,使人陷入不信任别人的危险,所以应尽量避免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