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们特别是中国的大多数人们,为什么非选择结婚不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难以逃脱婚姻这个结局?蔡华等学者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让我们从经济学角度,从个体选择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前面的分析表明,家庭里的各种生产活动(生理需要的满足、情感的满足、子女的生育等),并非必须通过家庭这种组织才能完成。一位单身贵族完全可以通过雇一位女佣来整理家庭内务。他也可以不拥有固定的性爱伴侣而在需要时到一些特定场所接触异性。他甚至也可以领养一个孩子而不必自己生产。一位单身女性也可以经由性爱受孕而独享孩子。所以,任何一位男人或女人所面临的选择,并不限于是否需要与他人合作来满足自己的生理、感情等方面的需要,还涉及合作的组织形式。
那么,生理需要的满足、情感的满足、子女的生育等需求的满足,究竟雇佣、购买,还是组成家庭来实现?需要比较各种不同合作组织所牵涉的交易成本的大小。
当合作收益的空间集合包括许许多多琐碎小事时,采取向市场购买、雇佣的交易成本就与事项的多少成正比。相反的,组成家庭以后就可以将这些交易成本减小。当然,夫妻之间也需要沟通,并非没有交易成本。当一对男女朋友打算组成家庭时,若两方判断组成家庭的交易成本足够小,两人才会同时选择组织家庭;否则,两人只有继续试探(婚)、更换伴侣或成为单身贵族。总之,婚姻的存在,并不仅仅在于感情、生理需要与孩子等方面的考虑,而在降低这些诸多需要的合作以获取收益的交易成本。
人们之所以选择婚姻,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习惯(顺便说一句,在以前的经济学中,习惯没有得到重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发现,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一种,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一个人到适婚年龄时,若没有结婚,家中长辈就会紧张,或亲朋好友总会问道:“有没有男女朋友呢?什么时候结婚呢?”当你碰到一个女人(男人),又得到一个信息:这个女人(男人)应该是大家所认可的。如果大家认为这个女人(男人)很好,你就应该以大家的意见为意见,以大家的标准为标准,你应该娶了她(或是嫁了他)。婚姻是私人的事情,只应该牵涉到两个人,其他人跟你没有关系。但是,中国的观念却把所有的人都拉进来,而你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你才会觉得,你娶她(或者嫁他)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