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关于数字出版天堂的想象中,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包括我自己):钱。当如此多的图书在网络上免费可得的时候,作者们将如何得到报酬,然后才能不怕麻烦地去报导、想象和写作?互联网是没有同情心的。
当我写作本书的时候,罗伯特?米勒(Robert Miller)是迪斯尼海波龙出版公司(Disney?s Hyperion)的前出版人,后来去了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Harper Collins)。他的使命是改良图书出版业务及两个伴生问题:预付款和回报率。他对我解释说,困难之处位于中间层次。在高端层次,畅销书能赚钱;在低端层次,我们有办法为无数的微众市场出小书――在美国,有6个巨大的联合出版企业控制着高端市场,但是,《出版商周刊》的报告显示,美国出版商的总数,已经从1947年的357家,增加到了2004年的85000家,其中有很多小角色;然而,在中间层次,给像我这样的作者的预付款一直在增加,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出版的风险和损失。
这是重磅炸弹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出版商把很多东西甩到了墙上,希望有什么东西能粘在上面,但是却永远都不知道哪一个能得偿所愿。米勒说,尽管出版社的所有权已经有所合并,但并未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书稿竞价问题。抬高价格所需要的一切,不过是要有两家出版社抢购同一部书稿。1952年,文学作品经纪人斯科特?梅瑞迪斯(Scott Meredith)在出版商之间开始举行拍卖活动,而不是像当时这个行业的绅士们的习惯做法那样,每次只把书稿送给一家出版社。自1952年以来,书稿竞价的案例一直不断。如今,大多数图书都无法赚到足够的钱去填补出版商预先支付给作者的预付款。米勒说,如果一家出版社有20%的图书能够挣回它们的预付款,就算做得很不错了。想想其他的出版社吧,其中,由你创造的80%的产品是赔钱货。这是一种越来越强烈的疯狂行为。
米勒提供的解决办法是:他正在向作者提供较少的预付款――最多约10万美元,作为报答,作者可与出版社分享图书的利润,一半对一半。(可以做个比较:我可以得到精装本零售价的10~15个百分点,平装本的7?5个百分点,并与出版商分享国际销售收入)这个点子的本质在于:作者要与出版社共担风险,同时共享回报。
然后,还有一个回报的问题。出版业实际上是一种寄售行业,因为书店可以把没能卖出的图书退给出版商――这是一种令西蒙和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 & Schuster)大受埋怨的行为――所以,事实上是出版商在独担风险,更不要提印刷、运输、储存以及把所有没人要的书化成纸浆的巨大费用。图书是各种实体化的但却又容易腐烂的价值。如果书商愿意承担他们所征订图书的风险的话,米勒也愿意为销售商提供更高的分成比例。但这种办法对出版商和作者可能产生的风险是:书商为求保险,将不会订购足够的图书去满足市场的需要。但是,米勒说,出版商已经越来越善于快速加印所需图书了。
米勒的目标是使当今的印刷业获得更高利润。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没错的。他承认还有其他一些模式需要去尝试。比如,或许你可以像一个狄更斯作品订阅者那样,一章一章地购买一本书――如果书不好,可以停止购买,你还能少花点儿钱。图书出版网说有57%的新书没有被读完。或者你可以先购买印刷版图书,再利用类似亚马逊Kindle那样的电子书阅览器把它作为音频读物来阅读。还有人对即需即印报着高度的希望,这可以让书店把任何一本书快速卖给你,借此或可击败亚马逊网站的寄送延迟。但是,这些做法的成本仍然是昂贵的,并且只能生产平装本。我们还知道,读者会因即时的满意而付钱,这也是他们仍然愿意去逛书店的原因。如果你愿意等待1~2周以便让出版商去汇集订单直到数量足够开机付印的话,或许出版商可以提供折扣。如果读者愿意接受笨拙的PDF格式图书的话,还可以让出版商卖书时免去制造费用,降低价格。或者读者们可以向某个作家的作品或系列丛书进行预订,以保障出版商与创作者的现金流动,并为他们下一本书的出版提供一个理由。甚或作者可以告诉读者,除非有特定数量的读者事先购买,他们才会动笔去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