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12)

奔腾入海 作者:吴比


西装、夹克衫流行起来,街头单调“蓝黑色”中跳跃着多姿的色彩。英国《卫报》4月14日报道,上海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有一块牌子,写着“出租西服”,迎合了人们喜欢穿外国衣服照相的爱好。

报纸上,有人来信询问该如何看待交谊舞。当上海芭蕾舞学校在湖南演出时,观众对舞台上身穿白色紧身衣的青年男子十分惊讶,在他们看来,这仅次于全裸。而谷建芬作曲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流氓歌曲”的批判声中,唱响全国。

这一年,朝气蓬勃。虽然,央视在播完《加里森敢死队》的第16集后,便停止了后10集的播放。停播给出的理由是:“这部26集的连续剧播放一半时,被认为是一部打斗胡闹的纯娱乐片,没有多少艺术价值而停播。”但是,解冻的中国,开放、蓬勃、昂扬向上成为当年的格调,一切都充满着希望。人心亦如奔腾的河流,民营经济破土而出,呼吸着逐渐松绑的自由空气,焕发出勃勃生机。

年度延伸人物:厚积薄发:刘家四兄弟

民企是粒种子,上面曾经盖着块大石板。后来邓小平挥锤将石板打碎了,那我得赶紧吸收水分和空气,但绝不提出要别人浇水、施肥的苛求。有些困难必须自己承受,有些困惑要自己思考。心甘情愿就无怨无悔。

――刘永行

“三十年曰一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到今天,我们有必要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作一个注脚。辉煌是注定的,但是我们同样需要铭记,财富故事也不是繁华都市里高楼大厦的神话,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样有一群在此发迹的优秀民营企业家。

著名的刘家四兄弟,属此列。

有人说中国的企业家,改革初期靠的是胆量。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即使邓小平挥锤将石板打碎了,他们也没有勇气吸收水分和空气。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刚刚起步。在政策的鼓励下,很多人跃跃欲试。与此同时,四处蔓延的贫穷也让更加坚定了某些人创业的决心。1980年发生在刘家四兄弟刘永行身上的一件事,让他终身难忘:那年春节,还在学校上学的刘永行,家里仅有两块多钱,4岁的儿子要吃肉,买不起猪肉的刘永行买了一只鹅,不想被高兴坏了的儿子不小心放跑了。儿子哭闹着要吃肉,被逼无奈的刘永行开始修收音机挣钱,几天的工夫竟挣了300多元,儿子有肉吃了,刘永行的学费也有了着落。而正是刘永行的这次“外快”,让刘家四兄弟看到了创业的曙光。

1982年,刘家四兄弟陈育新(本地农业局技术员)与老大刘永言(在成都一家军工企业计算机室工作)、老二刘永行(在四川从事电子设备设计)、老四刘永好(在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任教)一起,召开了刘氏家族历史上的“四方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们作出决定:全部辞职下乡搞实业。

创业需要资本,刘家四兄弟创业唯一的资本,是知识和技术。他们卖手表、自行车,勉强凑够了一千块钱。1983年,刘家四兄弟办起了第一家养殖场――育新良种厂。虽然挂着“厂”的名分,也不过是个体户。这一年,全国城乡的个体户已有了近136万,是1978年的9倍。刘家四兄弟也算赶上了经济时髦。当时,中国正流行吃鹌鹑蛋,四兄弟开发出了一套鹌鹑养殖繁育技术,摸索出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再用鱼粪养鹌鹑的生态循环养殖法。科学养殖一下把鹌鹑蛋的成本降了下来,他们开始盈利,成了万元户,养殖厂也开始远近闻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