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大环境的初步解冻与小环境依然处于冰冷状态的深层次矛盾,埋下了私营经济危机的种子:
中学老师严介和的“家庭作坊”遭到“错杀”;传奇色彩人物邱光和却创立温州森马;
失业青年李晓华在北戴河卖冷饮,此人后来拥有中国第一辆法拉利,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李晓华星”;
宗庆后当上校办工厂的推销员;
青年团干部王正华放弃仕途,从事旅游;
大学生李东生加入TCL,工作地点是破旧的农机仓库;蒋锡培高考名落孙山,学修钟表,目标是能赚够5万。
上一年,也就是1980年年鉴上所称的“本年度,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国家计划,但是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物价有所上涨,一部分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状况继续。
路透社北京二月十八日电中对此给出的判断是,1981年的状况是这样的:中国正在试行比较放宽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必然带来像通货膨胀和严重的预算赤字这样一些过去所不熟悉的问题。
照片《个体户上街》
5月,《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拍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张获奖照片《个体户上街》。照片通过一位面带微笑卖大碗茶的小伙子,手捧茶水递给顾客的场景,反映民营经济的萌芽。图片文字写道:“大碗茶”,这无疑是北京个体经营最早走入市场的象征。
然而,刚入新闻业的贺延光忽略了当时复杂多变的经济背景,要守住大碗茶的摊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环境的初步解冻与小环境依然处于冰冷状态的深层次矛盾,埋下了私营经济危机的种子。改革的形势在年初急转直下,1981年上半年民营经济的状况其实并不太好,三中全会后建立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寒流。日后贺延光再回忆起来时,说“后来才发现,这张照片问题很大。”
1月,国务院两次发出紧急文件“打击投机倒把”。7日发文《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的指示》,规定“个人(包括私人合伙)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准贩卖工业品。”30日,又发文《关于调整农村社、队企业工商税收负担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为限制同大中型先进企业争原料,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两个文件口气严厉,措施细密,均被要求在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进行刊登报道。一时间,“打击投机倒把”成为当年度最重要的经济运动。
不幸的是,决策层做出打击“投机倒把”的决定,竟然出于这样一种判断:一个物资短缺的时代,新兴的私营经济正以无孔不入的姿态,与国营企业争夺有限的资源。由此,原本出于维护经济秩序的行动最终演变成了对私营经济的打击。
在这种局面下,众多在改革开放前3年事业小成的私营经济业主们被“纷纷错杀,并引发桩桩公案”。有的案子闹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有典型性的一件是淮南市谢家集贸易货栈起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不当案。3月,这家货栈从内蒙古购进葵花籽万公斤,经主管部门批准以批发价每公斤元、零售价每公斤元出售。但当地区工商局经市工商局批准,以货栈擅自提价支持职工搞“投机倒把”为由,进行罚款。货栈不服,四次向市有关主管部门及市财办报告,要求处理,均未获结果,最终提起诉讼。此时,与私营经济举步维艰相对应的是,投资数百亿,正在建设的上海宝钢项目即使承担着来自各方面的指责,但也自然不会因为非议而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