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Victor Yuan):
小皇帝的产生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城市里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一胎,农村实际允许生二胎,因此家里一般只有一个孩子。过去的观念是多子多福。但孩子多了,父母对每一个就不那么重视了。像我们家,有12个孩子。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于是他变得稀缺了。养这个孩子,就像养熊猫一样了。男孩和女孩都会因为稀少而变得珍贵。现在,孩子每年压岁钱的增长率是20%,超过了一些地方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孩子在家中的发言权增大了,管的事情增多了。去哪里玩?妈妈穿什么衣服好看?吃什么?孩子都有发言权。孩子管着家里的电视遥控器。另外,孩子做错事了也不受惩罚。相比而言,老一代人的地位降低了,孩子的地位上升了。正因为出现这种变化,厂家或其他服务机构开始明白,在中国,抓住小皇帝就算抓住了父母,就算抓住了家庭的钱包。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美国没有这种说法,但“宠爱孩子”的概念也存在,存在的时间与美国一样长。在表现形式上,“宠爱孩子”体现在孩子要玩具父母基本上都会给买;他要参加的娱乐节目,一般都会带他去。美国的普通家庭平均生1.8个孩子,许多中产阶级家庭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不是很多。小皇帝现象不像在中国那么普遍。
父母的出发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宠他,但也知道这样不好。刚才,你提到小皇帝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发言权增大。但孩子在美国家庭中的发言权本来就比较大。没宠坏他的时候,他的发言权就是那么大。比如,要去吃饭,父母很可能问5岁的孩子想去哪里;如果他想吃比萨,而妈妈想吃中国菜,那么他们会进行谈判。这是中美家庭养育孩子方法的根本不同――孩子的意见更受尊重。
袁岳(Victor Yuan):
我想,区别在于,美国是一种成人与儿童划定边界,各自尊重的模式。而在中国,以前是成人把小孩不当独立的人看,总觉得孩子是不健全的,因而不需要受到尊重。而现在则是过于容忍孩子权利的扩张。成人在孩子的进攻面前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