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苔藓文化

樱雪鸿泥 作者:张石


 

那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有许多中国诗人都把蝉鸣写得那么悲切,如骆宾王《狱中咏蝉》中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李商隐的《蝉》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在李商隐《韩弘舍人即事》之诗中还有"鸟应悲蜀帝,蝉是怨齐王"的诗句,李商隐诗咏韩弘和妓女柳氏悲欢离合的故事,并巧用了"齐后化蝉"的典故。晋人崔豹的《问答释意》中写道:"牛享问曰:'蝉名齐女者何也?'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彗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曰齐女也。'"将蝉鸣喻为含恨而死的女子的哀鸣,可见其声也悲。

到了东京后,不知是经纬度不对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很少听到蝉鸣,但并不是没有蝉。一次,不知道是为了祈祷我多舛的命运还是因为顺路,我在一个傍晚来到了明治神宫(反正不是观光,因为从到了日本就没有了这种悠闲),也许是参拜完神,我走在长长的林荫路上,突然,一阵被露水渗透般的嘶哑蝉声在层层的厚叶中沉重地泛起,又被风扯得断断续续,凄切而哀婉,我的心猛地一颤,骆宾王的诗句不由得脱口而出:"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也就是日本诗人们常说的"暮蝉"、"晚蝉"。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咏蝉常含悲。在《万叶集》中,有三首咏蝉之诗,卷十中有"夕影斜映,晚蝉低鸣。日日聆听,不弃不厌。""晚蝉哀鸣,时泣时停。悲恋在心,泣之不停。"卷十中有"岩飞瀑布,阵阵轰鸣。蝉鸣不停,故国乡情。"日本诗人在咏蝉时,还可以遇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日语中,"晚蝉"和"日暮"的发音是一样的(ひぐらし)。在日语的语境中,一提到"晚蝉",我们的眼前就立刻可以出现一幅凄美的图画:在落日昏黄的余辉中,一只晚蝉抖动着美丽、透明而残破的翅膀,把渗透着最后的褐色生命的鸣叫献给了清新如水的月亮。

月光在风的摇曳中艰难地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影,把水银般细碎、颤抖的光斑洒在神宫的甬路上,凄切的蝉鸣凝固在黑暗与光斑之中,我走在甬路上,终于理解了古人蝉之悲歌的心境,不知是因为我听到了日本的晚蝉,还是听到了我自己-- 一个漂泊者的心声。

日本的园林艺术,经常使人感到一种闲静淡雅之情,茅屋木舍,柴门草牖,青石浅流,走过圆石铺路的通幽小径,往往是绿荷掩淡红,白鹭立桥头,无伪的自然流动在无伪的艺术中,而它的高潮,绝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浪红深紫,而经常是一片微紫暗绿的苔衬一朵淡色小花,在近于枯寂的朴素中流动着自然透明的时间和透明的生命。

在这淡雅和朴素中,"苔藓"这个极其普通的植物,可以说是日本园林艺术中的一个"主角"。在文学中,日本人也同样酷爱"苔藓"这个意象。在日本最古的诗集《万叶集》中,咏苔藓之诗就达十二首之多。"苔藓"这个意象,首先代表着时间的悠久与恒久,王维诗云:"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诗》),而万叶诗人在吟唱悠久与恒长时,常让幽绿的苔色爬上时间的古藤。如有人在向日本当时的著名女诗人额田王献诗并赞美她长寿时,便从"吉野"这个地方折来一枝结满了绿苔的松枝,"苔"一旦和"松"等长久生存的树木结合在一起,"永恒"便从中苍郁地生长出来,如《万叶集·卷二》中有一首悼亡诗云:"伊人芳名垂千古,直至幼松染浓苔。"

《万叶集》用"苔"来表示时间的长久,并把这种意象用在情诗中,而万叶诗人最有意思的创意,是把"苔"和"枕"结合起来。在《万叶集》中,"苔"和"枕"结合的诗共有三首,如卷十一中有一首诗云:"洁布铺枕上,孤影对枕问。恋君君不见,枕上满苔茵。"思恋之心,一日三秋,寂寞渗透了孤独的影子,虽可能只是片刻离别却漫长如永恒,如漫漫绿苔爬上冰凉的梦枕,时间过得太久了,以致世界和心灵变得同等荒凉。"苔枕"应是日本诗人的恋之独创,中国诗人似乎未曾吟过。

在中国,"苔藓"的意象也是古代诗人们情思所寄之处,有关"苔藓"的词汇更是多不胜数且条分缕析。《本草·陟厘》集解云:"时珍曰,云云,盖苔衣之类有五:在水曰陟厘,在石曰石濡,在瓦曰屋游,在墙曰垣衣,在地曰地衣。"诗人咏苔,更是纷纭百态,参差多姿,如咏苔衣:"莎径晚烟凝竹坞,石池春色染苔衣(刘沧《与僧话旧诗》)。""绕舍苔衣积,依墙黎颊红(陈师道《家山晚立诗》)。"咏苔茵:"邻荒收酒幔,屋古布苔茵(顾况《送友人失意南归诗》)。""夕阳欲下少行人,绿遍苔茵路不分(萨都拉《道过赞善庵诗》)。"咏苔径:"石溪流已乱,苔径入渐微(王昌龄《送东林廉上人还庐山诗》)。""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杜甫《春归诗》)。"咏苔色:"春宫闭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江淹《别赋》)。""苔色满墙寻故地,雨声一夜忆春田(郑谷《中年诗》)。"

苔痕藓迹,是中国诗人盎然诗情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是深红的夕阳下一片老绿的衬景,苍凉古道上一段殷殷的别情,断垣残阶上一缕悲凄的思念,古屋茅葺上一叠厚重的时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