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风俗〗
◆社前社后,种谷点豆
可以说,社是中国的感恩节。但什么是社?如今知道的人已经很寥寥。上古之时,人们为“求福报功”、“报本反始”而祭祀社稷之神;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据《孝经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相传社神为后土句龙。《礼记·法祭》云:“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为社。”《国语·鲁语上》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亦有相同记载。汉·蔡邕《独断》记得更详:“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能平水土。帝颛顼之世,举以为土政,天下赖其功,尧祠以为社。凡树社者,欲令万民加以肃敬也。”《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邢昺疏:“谓用其木以为社主。”《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按:周代祭社用甲日)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也。”有关夏、商、周三代的祭社活动,古籍均有记载。《史记·周本纪》对周武王灭商后于次日举行的盛大的祭社仪式,记述得十分详细。《周礼·地官》:“州长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孔颖达疏:“岁时谓岁之二时春秋耳。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收;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故云祭社州社也。”祭祀社神的供品大多“出于民之所自供”,故在民间形成了祭社的节日--春社和秋社。
社并不像二十四节气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日期,它是动态的,一般在春分和秋分的前后。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二社日》:“《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也就是说,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今年在3月25日,农历二月初七,春分后四日);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今年在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一日,在秋分前二日)。古人把社日看得很郑重,过得也很隆重,唐宋以来尤盛。这从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如:宋·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陆游《春社》:“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清·吴伟业:“社酒已浓茶已熟,客来长系五湖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人因庆祝“社日”而聚会在一起,称之为“社会”。这是“社会”一词的最早来源,也是我国“社会”形成的雏形。譬如唐代诗人柳棠即有句:“未向燕台逢厚礼,幸因社会接余欢。”那么,什么是“社会”?或曰:“社会”具有哪几个特点?今之所谓“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一定的文化。古代的“社”即完全具备这几点,只是“具体而微”而已。《管子·小称》:“古者群居二十五家,则共置社。书社,谓以社数书于策。”《孔子世家·索隐》:“书社者,书其社之人名于籍。”群居置社,册名于籍,这不正好是一个小型社会--亦即“社区”吗?
历代咏社诗中最有名的当数唐·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罢,家家扶得醉人归。”最有趣的是杜甫在唐宝应元年(公元672年)住成都草堂时,被一位邻舍翁邀去饮社酒,从早直饮到晚,尚被热情的老翁纠缠得不能脱身,他因此写下《遭田父泥酒》:“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老杜笔下的“泥酒”,大约相当于今天北京人所说的“酒腻子”的行状吧。
农谚有“社前社后,种谷点豆”,“春分胡麻社前谷,豌豆种在九里头”,“春社前后嵌豆官”等等,讲的是晋南及其南边地区春社前后宜种豆谷。“山怕白露川怕社”,特指晋北山区和平川的庄稼霜冻的时间。谚云:“社日有雨是丰年。”所以每逢社日,老百姓都盼老天爷能下一场雨。农谚亦云:“社在春分前,必定是丰年;社在春分后,庄户人添了愁。”还有“春分在前社在后,来年麦子割不透”以及“先社后秋分,来年好收成”等等。倘若这后边的两条谚语果真管用,今年恰好春社在春分后,秋社在秋分前,那么明年一定是个五谷丰登的大有年喽?但愿,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