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健康〗
◆脚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
据《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讲:“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牧马按:藏,即脏腑),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讲:“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而《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曰:“湿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起。”所以俗话常说:“百病因寒起,寒从脚下生。”人的两脚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有6条在足部,故人脚素有“第二心脏”之称。俗谚云:“家暖一盘炕,人暖两条腿。”又说:“要想睡得美,先得打通腿。”所谓“打通腿”,就是在睡前用热水烫烫脚,有助于血液循环。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洗脚最好用深一点的木盆,热水要能没过脚踝。明·宁一玉《析骨分经》讲:“踝:内外踝骨也,内踝前廉属足太阴经,太阴之前属足厥阴肝经,太阴之后属足少阴肾经;外踝前廉属足少阳胆经,后廉属足太阳膀胱经。跗:足面也,跗中属足阳明胃经,内属足厥阴肝经,跗外属足少阳胆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足指:足大指聚毛属足厥阴肝经,内侧属足太阴脾经,中指外侧属足阳明胃经,小指外侧属足太阳膀胱经,小指下属足少阴肾经,小指次指之间属少阳胆经。”宋·温革《琐碎录·杂说》讲过:“发是血之余,一日一次梳;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俗话也说:“脚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并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除湿祛暑;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尤其是眼睛上火或长疖子的时候,用热水烫脚“治疗”,效果特好;但万不可在此时剃头。俗话说:“害眼洗脚,胜如吃药;害眼剃头,火上浇油。”北齐·刘昼《刘子·爱民章》讲:“夫足寒伤心,民劳伤国;足温而心平,人佚而国宁。”人倘能每天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解除疲劳,促进睡眠,还可以养心明目,益寿延年。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八十多岁时写过一首《洗脚诗》:“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放翁最终享年85岁,与伺候好他的“人之底”当不无关系吧?
◆有病方知健是仙
佛家看人生,只有一个字:苦。据《大乘义章》讲:“一、生苦。果报始起为生,生时有苦,故名生苦。二、老苦。身体衰变为老,老时有苦,故名老苦。三、病苦。四大增损为病,病时有苦,故名病苦。四、死苦。五蕴坏离为死,死时有苦,故名死苦。”在人生“四大悲苦”中,生病乃一大苦。第一,对任何人而言,凡病就是灾。清·徐大椿《用药如用兵论》:“病之为患,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俗话也说:“有病身无主。”又说:“英雄只怕病来磨。”还说:“好女子怕的是孩子拖,好汉子怕的是病来磨。”瑞士人阿米尔亦说:“再伟大的人,生病的时候也只是一个病人。”从未生过病(尤其是大病)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病的人的痛苦感受的。所以老话常说:“饱汉不知饿汉饥,好人老说病人虚。”第二,得了病--特别是患大病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就会拖累亲人们陪着受罪,使之身心备受煎熬。俗谚云:“炕上有病人,地下有愁人。”又说:“床上躺的是病人,地下站的是罪人。”因而俗话才说:“有什么也不要有病,没什么也不要没钱。”又说:“有病方知健是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生病呢?老人们常说:“吃五谷杂粮,谁能保着不生病呢?”甚而还不无调侃地说:“吃了五谷生百病,不吃五谷要了命。”不过,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主观原因,多与经常撮火生气有关。东汉·刘熙《释名·释疾病》讲:“疾病:疾,疾也(疾速),客气中人急疾也;病,并也,与正气并在肤体中也。”人们因恼怒所生的“闲气”,也应当属于“客气”的一种吧?“闲气”即“邪气”,“邪气”与“正气”同时“并在肤体中”,久而久之,就会郁结成病。俗话说,“气大伤身”,“气是无名毒”,“气恼便是三分病”,“气一气,大不利”,“火是病因,气是病根”,“怒、火、气,三招毙”,“气死验无伤”,等等。所以老话说:“心里痛快百病消。”又说:“有愁皆苦海,无病即神仙。”还说:“无病不知有病是苦,有病方知无病是福。”
(2007年6月6日,即农历丁亥年四月廿一日,芒种)
(有病方知健是仙配图:你储你的长生药,我做我的大酒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