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海不几日,李鸿章便与丁日昌、陈兰彬、容闳等人,拟出了选派幼童出洋的具体章程。该章程由专人递到江宁,经曾国藩同意后,便以李鸿章的名义上奏朝廷,作为各地督抚办理的依据。
此折名为《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折子先举荐四品衔刑部候补主事陈兰彬、运同衔江苏候补同知容闳,分别出任幼童留洋正、副监督,然后才汇报具体办法及款项出处。
该折先经总理衙门与军机处审议,最后才递到慈禧太后手上。慈禧太后浏览了一遍,又礼节性地给慈安太后看了看。慈安太后照例很快把折子又送回到慈禧太后那里,让太监捎了句“妹妹看着办吧”这样的话。
慈禧太后于是便一一照准,并命军机处将该折发给各地督抚照此办理。这件事渐渐成了大清国民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一时间,嘲讽者有之,谩骂者有之,赞赏者亦有之。但无论怎么样,这件事情终于还是轰轰烈烈地办起来了。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正月,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所上去世,举国震悼。李鸿章当时正在保定筹修永定河河坝一事。
当曾国藩病逝的消息传到后,尽管李鸿章知道这是迟早的事,但他还是感到有些突然,心中难免悲伤。
在他看来,曾国藩虽病重,但起码能活到把第一批出洋肄习技艺的幼童送出国门。孰料,曾国藩偏偏没有等到。
李鸿章马上把手头的事务俱交付给布政使督办,带上薛福成、黎庶昌及少许亲兵,很快起程赶往金陵,为曾国藩治丧,料理后事。
来到金陵,李鸿章、薛福成、黎庶昌等人跪倒在曾国藩的灵前,大放悲声。很快,随行差官将李鸿章、薛福成二人各拟的挽联悬挂在灵堂之上。
李鸿章拟的挽联是: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薛福成拟的挽联是:
迈萧曹郭李范韩而上,大勋尤在荐贤,宏奖如公,怅望乾坤一洒泪;
窥道德文章经济之全,私淑亦兼亲炙,迂疏似我,追随南北感知音。
很快,左宗棠为曾国藩拟的挽联也由专人送到。
左宗棠拟的挽联是: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到金陵不久,朝廷连下三旨表彰曾国藩生前之功,并特赐谥号为“文正”。
为曾国藩治丧期间,李鸿章密荐自己的进士同年福建巡抚何璟暂署两江总督,朝廷准奏。何璟也是曾国藩幕府造就的封疆大吏。
何璟字小宋,广东香山人,不仅与李鸿章是进士同年,且同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期满授编修,累官监察御史、安徽庐凤道。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经李鸿章推荐,得入曾国藩幕,总办湘军营务处,官星开始渐显。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授安徽按察使;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赏二品顶戴授福建巡抚。
在李鸿章的操持下,曾国藩丧事办得风风光光,朝野均服。回到保定两月后,李鸿章递补东阁大学士,成了名正言顺的相国。也正是此时,津海关道陈钦由天津风风火火地赶到保定。陈钦见到李鸿章,先行大礼,口称:“职道匆匆赶来,一为来贺大人拜相之喜,一为有一件要事要向大人禀告。”
李鸿章见陈钦一头汗水,不由问道:“陈道,看你的样子,莫非天津出了什么事故?制造局又短银子了吗?”
陈钦道:“爵相容禀,不是制造局出了什么事故,而是倭人又来了!”说完从护书里取出几页纸来递给李鸿章道:“倭人言称,去岁与我大清所订之条约,天皇极不满意,必须改订。他们此次前来,就是为办理改订条约而来。这是倭人拟好的改订条约,请大人过目。”
李鸿章翻了翻,见全是日文,便高呼一声:“来人!”
一名侍卫应声而入,李鸿章把条约递给他,道:“立即送到翻译馆,让翻译连夜译出来,不准耽搁。”侍卫急忙接过,答应一声并快步走出去。
李鸿章用手指了指椅子道:“陈道,你先坐下。”随即又高喊一声:“给陈大人上茶!”外面很快有人把茶摆进来。
陈钦坐下道:“大人,职道行前,特把倭人新拟的条约让翻译大略看了看。据翻译讲,倭人新拟的这个条约,与我大清国同西国所订之条约相近,同时又添加了许多利权。”
李鸿章气得猛地站起身来,用手一击桌面道:“这几个蠢贼!他还反了天呢!你先下去歇着,等本部堂看过条约,再传你商议。本部堂原打算与倭人联手对付西人,哪知倭人的胃口比西人还大!倭寇终究是寇,不可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