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战国七雄的争衡(1)

中国通史(上下册) 作者:傅乐成


春秋时代的一百七十余国,经过二百余年的兼并,小国已被消灭殆尽;到战国初期,只剩二十个左右的国家。它们仍是日以杀伐兼并为事,战国中期以后,开始形成了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这七国是齐、楚、秦、燕、韩、赵、魏,后世称之为“战国七雄”。春秋时代的重要国家,除了晋分裂为韩、赵、魏三国,齐、秦、楚仍具实力,而燕于此时崛兴外,其余大都遭遇灭亡的命运。幸而仅存的,也与时局无关轻重。春秋重要国家的灭亡年代,大致是曹于前487年灭于宋,宋又于前286年灭于齐,郑于前375年灭于韩,陈于前479年、蔡于前447年、鲁于前249年先后灭于楚,吴于前473年灭于越,越又于前334年灭于楚;卫于前320年自贬侯号而称君,实际上国已不国,直到秦二世时(前209),卫君的空名,才被取消。至于七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它们势力的消长起伏,要在下面分节叙述。

(一)魏齐的迭盛

晋于战国初期分裂为韩、赵、魏三国。韩占有原来晋国的南部地区,当今河南省的中西部和山西省的一小部,疆域最狭。初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灭郑之后,建都于其地,是为新郑(今河南新郑市)。赵据有原来晋国的北部地区,包括今山西省中北部、河北省西南部。初都晋阳,后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魏占有原来晋国的中部和西南部,大致包括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东北部和陕西省的东北部,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魏的地盘最大,国势也最强,俨然以晋的正统自居。而三晋的开国君主中,也以魏文侯(名斯,前403~前397)最为英明,他师事孔子的弟子子夏,并任用大法学家李克(即李悝)和大军事家吴起。李克,魏人,曾受业于子夏,文侯任以卿相。他手定魏国的新法典,并改定税法,国家大治。吴起,卫人,曾受业于曾子及子夏,长于军事。他在军与士卒同甘苦,深得军心,曾将兵击败秦国;文侯以之为西河(今山西、陕西两省间之一段黄河)守,以拒秦韩,甚有威名。自文侯经武侯(前396~前371),直至惠王(前370~前319)初年,魏国一直维持着它的富强。

魏惠王时,西边的秦和东边的齐都勃兴起来。那时秦国已用商鞅变法,曾于前354年出兵击魏,但其势尚未至极盛。齐国自田剡篡吕氏后,再传至威王(前355~前320),国势骤强。但惠王对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充分注意,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三晋的统一工作上。前354年,魏伐赵围邯郸。次年,齐国出兵救赵,败魏师于桂陵(山东菏泽市东北二十里),魏势一挫。至前341年,魏又伐韩,齐又救之,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北大名县南),杀魏将庞涓。魏国经此两次挫折,势力大衰。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一带),彼此尊称为王,从此魏失去独霸东方的地位。其后各国群起效尤,相率称王。

齐国自威王时与魏争衡,其后经宣王(前319~前301)、湣王(前300~前284)两代的经营,国势益盛。这时秦国已强,魏国大受其害,无力再起。因此齐秦便成了东西遥相对峙的两强。但两国之间,因有三晋的阻隔,始终未曾正面决战。与齐发生恶斗的,却是僻处东北的燕国。前314年,齐宣王伐燕,杀燕王哙。燕人另立哙子昭王(前311~前279),与齐相持。至湣王,曾于前288年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以自娱,但不久均去帝号。前286年,齐灭宋,齐的损失也大。湣王志气骄盈,转而侵楚和三晋,颇有混一天下的野心。但恰如以前的吴越战争一样,正当湣王的霸图伸展至中原时,燕国突然发动对齐的致命攻击。燕因昭王的贤明勤奋,日见富实。前284年,燕以乐毅为将,联秦、赵、韩、魏之师伐齐,联军长驱直入,攻陷齐都临淄。次年,湣王为臣下所弑,齐国七十余城皆陷,只余莒和即墨(均为山东今县)二城未下。齐人立湣王子法章于莒,以拒燕师,是为襄王。前279年,燕昭王死,于惠王立,因与乐毅有隙,即位后便将乐毅调换,齐乘机反攻,才得复国。但从此齐国元气大伤,仅足自保。这种局势,对秦国的东向发展,无疑大有帮助。 

春秋时代的一百七十余国,经过二百余年的兼并,小国已被消灭殆尽;到战国初期,只剩二十个左右的国家。它们仍是日以杀伐兼并为事,战国中期以后,开始形成了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这七国是齐、楚、秦、燕、韩、赵、魏,后世称之为“战国七雄”。春秋时代的重要国家,除了晋分裂为韩、赵、魏三国,齐、秦、楚仍具实力,而燕于此时崛兴外,其余大都遭遇灭亡的命运。幸而仅存的,也与时局无关轻重。春秋重要国家的灭亡年代,大致是曹于前487年灭于宋,宋又于前286年灭于齐,郑于前375年灭于韩,陈于前479年、蔡于前447年、鲁于前249年先后灭于楚,吴于前473年灭于越,越又于前334年灭于楚;卫于前320年自贬侯号而称君,实际上国已不国,直到秦二世时(前209),卫君的空名,才被取消。至于七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它们势力的消长起伏,要在下面分节叙述。

(一)魏齐的迭盛

晋于战国初期分裂为韩、赵、魏三国。韩占有原来晋国的南部地区,当今河南省的中西部和山西省的一小部,疆域最狭。初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灭郑之后,建都于其地,是为新郑(今河南新郑市)。赵据有原来晋国的北部地区,包括今山西省中北部、河北省西南部。初都晋阳,后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魏占有原来晋国的中部和西南部,大致包括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东北部和陕西省的东北部,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魏的地盘最大,国势也最强,俨然以晋的正统自居。而三晋的开国君主中,也以魏文侯(名斯,前403~前397)最为英明,他师事孔子的弟子子夏,并任用大法学家李克(即李悝)和大军事家吴起。李克,魏人,曾受业于子夏,文侯任以卿相。他手定魏国的新法典,并改定税法,国家大治。吴起,卫人,曾受业于曾子及子夏,长于军事。他在军与士卒同甘苦,深得军心,曾将兵击败秦国;文侯以之为西河(今山西、陕西两省间之一段黄河)守,以拒秦韩,甚有威名。自文侯经武侯(前396~前371),直至惠王(前370~前319)初年,魏国一直维持着它的富强。

魏惠王时,西边的秦和东边的齐都勃兴起来。那时秦国已用商鞅变法,曾于前354年出兵击魏,但其势尚未至极盛。齐国自田剡篡吕氏后,再传至威王(前355~前320),国势骤强。但惠王对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充分注意,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三晋的统一工作上。前354年,魏伐赵围邯郸。次年,齐国出兵救赵,败魏师于桂陵(山东菏泽市东北二十里),魏势一挫。至前341年,魏又伐韩,齐又救之,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北大名县南),杀魏将庞涓。魏国经此两次挫折,势力大衰。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一带),彼此尊称为王,从此魏失去独霸东方的地位。其后各国群起效尤,相率称王。

齐国自威王时与魏争衡,其后经宣王(前319~前301)、湣王(前300~前284)两代的经营,国势益盛。这时秦国已强,魏国大受其害,无力再起。因此齐秦便成了东西遥相对峙的两强。但两国之间,因有三晋的阻隔,始终未曾正面决战。与齐发生恶斗的,却是僻处东北的燕国。前314年,齐宣王伐燕,杀燕王哙。燕人另立哙子昭王(前311~前279),与齐相持。至湣王,曾于前288年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以自娱,但不久均去帝号。前286年,齐灭宋,齐的损失也大。湣王志气骄盈,转而侵楚和三晋,颇有混一天下的野心。但恰如以前的吴越战争一样,正当湣王的霸图伸展至中原时,燕国突然发动对齐的致命攻击。燕因昭王的贤明勤奋,日见富实。前284年,燕以乐毅为将,联秦、赵、韩、魏之师伐齐,联军长驱直入,攻陷齐都临淄。次年,湣王为臣下所弑,齐国七十余城皆陷,只余莒和即墨(均为山东今县)二城未下。齐人立湣王子法章于莒,以拒燕师,是为襄王。前279年,燕昭王死,于惠王立,因与乐毅有隙,即位后便将乐毅调换,齐乘机反攻,才得复国。但从此齐国元气大伤,仅足自保。这种局势,对秦国的东向发展,无疑大有帮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