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评:最大的孤独,是你的热情掉进周围的寂寞世界

酥油 作者:江觉迟


廖保平

要不是朋友告诉我,《酥油》是根据作者江觉迟的60万字的日记整理而成的。

我简直不敢相信,这这部小说的作者,一个安徽的汉族女子,接受过城市文明洗礼的女孩,只身跑到最原始的藏区草原,救助孤儿,在一所孤儿学校一呆就是5年,最后满身是病,心脏病、胃病……都早早地来了。

然而,就是在这个连电都没有的地方,在昏暗的酥油灯下,她写出了这本书,把她真实的故事揉搓进小说里。

或许,西藏是一个产生文学的圣地,因为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因为它奇特的历史、文化、宗教氛围,它能够把人与自然、人与自己那么极端地放置在一起,这是文学灵感喷涌而发的源泉。也是读者欲通过阅读而一解好奇的原因。我们在《酥油》里,读到了比如藏民日常生活、雪崩、一妻多夫,神墙、女人不得入内的特别寺庙、赛马集会、天葬 ……等等。这是藏地小说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年,有多少人怀着对神秘的好奇感奔赴藏地。这确实是一片值得书写的地方,因为他是那样的贴近人的灵魂,而书写正是与灵魂面对面的交谈。

当然,江觉迟不是为了文学而去西藏。不是去体验生活,她是要去救助那些孤儿,照顾他们的生活,教他们文化,想让他们走出原始之地,到城里去读中学。

因为洪水、泥石流、雪崩,这些无可抗拒的灾害在这里经常发生,灾难过后,就会留下一些孤儿。这些孤儿没有了家,也上不了学校。喇嘛寺庙就想办一个孤儿学校,教育这些孤儿,但是,没有老师。江觉迟得知了,就只身而去。小说的故事由此而来。

她去的地方,也许风光迷人,但条件艰苦,艰苦到什么程度?小说里这样写道:一路不停地换乘交通工具。开始我们坐拖拉机进山。路跑到尽头后,又坐摩托。到山道陡得加不起油门时,只得丢下摩托,骑当地牧民的马。最后连马也无能穿越那种陡峭山崖,我们就下马徒步。又是大半天的翻山越岭,最后才到达目的地——麦麦牧场。

这个孤儿学校在她去之前,还不能叫学校:“多农喇嘛自家的一座土坯碉楼而已。孤儿们一个也不见。而喇嘛的这座碉楼,亦是废弃已久。粘土与沙石混筑的三层房屋,经年风雨把墙体表层早已侵蚀过半,随处可见沙石剥落后形成的斑驳伤痕。那墙体下方,遍地油麻藤密布如网。一些藤条沿着碉楼墙体奋勇爬上二楼,钻进破碎窗框里。几只小鸟不时地从中钻进钻出。麻雀呢还是画眉?它们却在叽叽喳喳地吵闹个不停,全然不在乎我们的到来。”

是她到来之后,一个个地把孤儿收集起来,才像模像样地成了一个孤儿学校。就是在这个孤儿学校,她一教就是5年,这对于一个青春的女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不是我们外人所能真切的理解。如果江觉迟不把这一段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并“编”成一本小说,那依然是轻描淡写,难以如此深刻地撞击我们的心灵。所幸,江觉迟写下来了,小说中的主人公梅朵就是她自己,小说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她的所见所闻。因此,我真的不太相信这是一部小说,我更愿意相信是江觉迟的日记,因为,日记是真正面对自己的。

江觉迟一个弱女子五年时间在一个自然条件艰苦得危及身体健康,文化背景迥异得难以适应的地方救助孤儿,她承受着怎么的寂寞?其中的很多孤儿的命运,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意识到江觉迟对这些孤儿进行教育的意义。

18岁的所画是个大孤儿,江觉迟决定帮助他,梅朵推荐他去找她认识的为寺庙画画的画师耿秋,耿秋收留了所画。眼看所画就要有新的出路。就在这时,草原上来了一位主持法事的大师,据说在喜马拉雅山背面修行多年。大师带回了一把神赐宝刀,可以切除人体内部病变器官,而不见伤口,不断筋骨。所以草原上方圆几十里地的牧民都赶过来参加,尤其是身体患病之人。

所画手臂上长了一个丑陋的瘤子,他希望大师帮他除掉。结果,等不及有点现代医学常识的梅朵的阻拦,大师的钢刀已经锋利地朝着所画的手臂上倾斜着削入下去……,所画的手从此残废了。大师把责任归为“不祥的日子!所以才会不显灵了”。一个本来成为画师的所画,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进入寺庙,当一名僧人,这还是作法的大师给所画的补偿。

事实上,从一开始,梅朵或许就在与知识的另一面在作勉强的抗争,办孤儿学校,在寺庙看来,是想培养识字的僧侣,而梅朵是要孩子们走出这个世界,去浴沐文明。在一个孩子们连“打针?什么意思?”都闻所未闻的环境,难度何其之大,但是,这并不单纯是聪明与愚昧的关系,这背后有巨大的信仰力量。正象小说中的翁姆把自己的私生子送进寺庙的理由:说这是菩萨的指使。因为上一生没有修行好,这一生她自己包括她的孩子们,都要轮回一段贫困的生活。这是宿命,不可更改。现在只有安心地供养好菩萨,下辈子神灵才会让她们轮回上幸福。

以梅朵这样一个弱女子,要改变这一切,一如西西佛斯推石头,这也正是梅朵的伟大之处。她努力的成效我是怀疑的,但是她的努力是令人感动,为了这些孤儿,为了自己的梦想,梅朵想方设法融入到这个环境里去,去做一个有酥油味的女人,可是,她终难如愿,这里面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很多事情对于她,既敬畏又混沌,这种感觉也是我面对小说中人事的心理。于是梅朵遇到了致命的东西——孤独。

“最大的孤独,是你的热情掉进周围的寂寞世界。你说什么,你唱什么,你呐喊什么,你即使自寻短见,都是你一个人。大地无动于衷。

这样的境地叫我心力憔悴。我捂着脸哭起来。不知道究竟要用什么方式才能发泄我的孤独,缓解我的疲惫。”

当我读到这里,我已经找到证实了我对梅朵终难如愿的感觉的证据,她对救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可是热情掉进了周围的寂寞世界,这一种锥心的疼痛。孤独让她感受的渺小,一如藏民在大自然面前感受到的渺小。但渺小不等于放弃努力,梅朵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了解一个世界,然后去关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