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再来关注另一个话题:消费者是否会因某些日常用品的定价而遭受掠夺。当我们觉得某种物品售价“太高”时,很多人会本能地以“企业的贪婪”予以叱责,因为这些企业似乎永远都贪得无厌。当然,在竞争对手可以轻易地通过降价来侵占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如何收取不公正的高价格,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对于这个观点,最常见也最有力的解释,便是企业的“垄断势力”。按照曼肯(H. L. Mencken,美国新闻编辑及评论家。——译者注) 的说法,这样的解释未免太简单和幼稚,同时这也是极其错误的。事实上,“垄断势力”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企业共谋力量罢了。
与传统观念相悖的是,垄断并不常见,而且也难以为继,即使是为数不多的垄断,一般也倾向于造福消费者;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说医药行业,垄断甚至可以拯救人的生命。此外,垄断力量手中那些“穷凶极恶”的定价策略,例如价格歧视,常会成为创造某些新产品或服务的源泉,或是催生创新的动力。
在经济学家看来,“价格歧视”是一个用来描述价格扭曲的贬义词。价格歧视是指企业的相同产品或服务,向不同的人群定不同的价格,而这种价格的差异又不是出于成本差异的原因。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同种产品或服务对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效用或价值,因而,消费者愿意为其支付不同的价格,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价格歧视,向对产品价值评价最高的消费者定最高的价格。
那么,价格歧视就一定是坏事吗?事实上,它往往可以让企业创造更多的产品,进而增加社会整体福利。这尤其适用于需要对研发或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垄断企业;如果不允许他们采取价格歧视,为了补偿研发成本,这些企业就只能向所有消费者收取统一高价。那些低收入阶层或是其他无力支付高价格的人群,将无法享用这些产品。
再以制药业为例。为了补偿新药研发成本,生产商有权在短期内对新产品享有垄断权。与生产成本相比,医药产品的研制、检验和审批,需要支付巨额的费用。一旦新药投放市场,其他公司就可以轻易复制。如果任何公司都可以仿制其他公司药品,最初的开发者将永远也无法收回研发成本。因此,如果没有垄断,我们将失去很多开发新药的机会,其中自然包括某些性命攸关、救人于生死一线的药品。
以阿他那韦(Reyataz ,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译者注) 和恩曲他滨(Emtriva ,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译者注) 为例。这两种药物可以有效抑制HIV 病毒的繁殖,进而有助于延长艾滋病患者的寿命,一般可延长好几年。尽管价格不菲,但依然有很多美国人承受得起如此高昂的药费;实际上,对于富裕的艾滋病患者来说,只要能活下去,即使倾其所有,他们也在所不惜。但是对于较为贫穷的美国人以及更为贫困的非洲人而言,他们只能为这种药品支付非常有限的低价格,而另外一些人能承受的价格则介于两者之间。当生产商对这些贫困的艾滋病患者收取较低价格时,就是在实施价格歧视策略。针对同种药品向不同的顾客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这似乎有点不够“公平”,但是在这里,价格歧视的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贫困的艾滋病患者得到这种救命的药品,企业也可以通过向富裕的患者收取高价而赢利。
但是价格歧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在缺陷:以低价购买产品的顾客,可以把这种产品转售给被收取高价的顾客来套利。前文所述的艾滋病药物生产商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以低价销售给非洲的产品,经常会出现在欧洲、美国以及其他定价较高的国家。这就阻碍了企业对贫困消费者实施低价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制药公司可能会在自己的消费者中制造竞争对手,于是新药利润便降低了。
对于其他通过专利权或版权等方式形成垄断的行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要长久垄断并非易事,即便这种垄断地位受到法律保护也不例外。出版业就是一个典例的例子。这个行业的运行与制药业大同小异。出版商必须为一本新书的开发( 包括编写、编辑和营销) 支付巨额费用,相比之下,印刷成本则微不足道,每册不过几美元。尽管竞争对手可以轻易对上市的新书进行复制,但出版社可以借助版权法避免这种竞争。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精装书要比随后出版的简装书贵那么多?两者的差异并不在印刷成本上,可以说,印刷成本的作用微乎其微。其中的部分答案在于:那些迫不及待的读者根本就不在乎价格,他们恨不得马上就能把新书拿到手中,即使支付高一点的价格,他们也在所不惜。但另一方面,其中还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因素:等到简装版出版时,已经出现了转卖精装版的二手市场。于是,那些想购买这本书的读者,就可以在二手市场上以较低价格如愿以偿。因此,为了和顾客形成的二手市场进行竞争,出版社就必须降低再版书的售价。所以说,即便是垄断,也面临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