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说话要懂心理学 01

如何说才会受欢迎,怎样做更易被肯定 作者:郑小兰


现在的年轻人讲求个性解放,推崇人人平等,对老祖宗传下来的那套“三六九等”的理论大抵是瞧不上的。中国人向来讲求本分,遵从规矩,只要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老老实实地坐上去,生怕捅了娄子。这看似胆小木讷,实则再聪明稳妥不过。古装剧里常有这样的场景:一个平民百姓冲到官府里头,指着官员大骂其昏庸,虽然看着是够勇敢够解气的,但哪一个不是被乱棍打成重伤拖出去的?古代那叫“大胆刁民”,现代那叫“没事找抽”。又比如,客栈里来了客人,如果是个朴素的书生,小二会这么说:“客官赶路辛苦了,来俩小菜、一壶小酒,暖暖身子!”如果一看就是个财大气粗的主,小二则会这么说:“老爷,店里新来的海鲜,上好的泸州老窖,给您留着呢!”店里有这么一个贴心玲珑的小二,生意不好才怪。如果把这两句话换了对象反过来说,书生会觉得受到挖苦,老爷会觉得客栈寒酸,问题出在哪里呢?在于说话之前没搞清对方的身份地位。

有些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这一点无关紧要。事实是,我们根据对方身份地位说话,不仅符合基本的社交礼仪,也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而一旦你说的话满足了别人的心理需求,自然有助于改善和加深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具体地说,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说话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主要有如下作用:

1. 有助增强对方对自我身份地位的认同感

美国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较高层次的需求,一般表现为荣誉感和成就感,它与“虚荣心”不同,而是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有高层次追求的人,到达成功的必要条件。是谁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什么大家都想当将军呢?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享受身份地位所衍生的威严感和荣誉感。

世人都有虚荣心,如果你觉得俗,你可以躲到人海之外不染尘俗的庙里去。但庙里也是有等级、身份地位之分的,修了六七十年换来一声众弟子的“师叔祖”,换来江湖上的一句“大师”,听得多舒心。

2. 有助于明确人物彼此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当中每一位成员的言行都应符合其所处角色与地位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在社会交往当中,由于各自所处角色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在相处时所采取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根据别人的身份地位采取相应的说话方式,可以令你与对方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明确,从而有助于彼此保持合适的交往距离。

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是由戏剧当中角色这一专有名词演变而来的,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

生活当中有一些人,和人说话不分长幼和尊卑,没大没小,似乎完全搞不清楚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人说话,别人自然不愿意听,更不要说通过说话来拉近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了。

总而言之,人生像副扑克牌,社会地位是牌上的数字,同样是牌,作用不一样。你是五就不能管六,这是秩序,如果你颠倒乱出,那还怎么打?所以,请按常理出牌,你可以做个快乐的五,但是请记得六是你的上级。

3. 有助于增加别人对你的尊重

如果你能够根据社交对象的身份地位而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尤其对那些需要特别尊重的人在说话及态度上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那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可以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也可彰显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促使别人对你报以同样的尊重。人的尊重和关注总是相互的,这既符合心理学中吸引力定律的描述,也符合人们一种内在的亏欠心理——无论是在人际交往当中,还是在其他时候,人们通常都在努力寻求一种心理的平衡,当你给予别人尊重与礼遇时,别人自然会想方设法在态度或行为上还给你同样的待遇。

说话做事小锦囊 

俗话说,“看人下菜碟”,我们根据对方身份地位的不同,采取的说话方式也要有所不同,面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该当如何说话?其实有规律可循:

(1)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说话,都要首先确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其所处的身份地位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里你可能是说一不二的家长,但到了职场之上,你的地位就只能由你的职位或用人单位对你的重视程度来决定了。

(2)理解自己与对方的地位差别

所谓的社会角色或地位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与他人说话时,要明白自己与对方的地位有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是大还是小,只有认清这一点,在与人说话时,我们才有可能做到不错位、不逾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