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面对也门历史对夏商周联想(2)

夏商周与红海的可疑关系:锁定红海 作者:苏三


假如以上推论成立,则我们只需要证明“三代”任意之一与红海的联系,其他两朝的族源也就昭然若揭了。

我还发现了一个细节,末代君主夏桀的名字“履癸”是夏王中惟一包含“天干”的,他是夏王中的最后一位,与商王的取名方式一致,具有文化上的承上启下作用。这说明了什么?要么说明了“天干”文化的起源在夏商变化之际,要么说明了他们夏与商的同源,或许还暗示了在这个期间发生了大的历法变革。“天干”的出现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天干”的来源在哪里,是个关键。遗憾的是至今还是众说纷纭。不过有意思的是,梁启超先生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异形异音而校合之,安比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母乎?”不仅梁启超认为干支系统与西方可能有关,而且直接把腓尼基(即腓尼西亚)文字直接与我们的文化对应起来就很有意思。难道他也注意到中国的文字与腓尼基有关?这个问题不得而知。郭沫若则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十二地支起源于巴比伦。不过爱国学者为这些说法感到气愤,提出了另外的干支在中国独立起源的解释。

对于商代王表,张光直先生有一个推论非常有意思。他说:“关于商代庙号世系的问题,过去有种种说法。在我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商王的庙号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丁和乙、甲在隔世代上的相互交替。我当时在耶鲁大学教书,与一位专门研究亲属制的语言学家朗斯伯利(Lannsbury)同事,我从他那里得到许多启发。怎样解释商王的王位继承问题?中国历史上的王位继承都是从父系的父子相传。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代,齐、宋、晋等国的传承都有变化,但又不很清楚,不能拿来做解释商代的基础。但是在人类学上,有各种进化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等级社会,可以供给我们关于王位继承的法则和蓝图。这些蓝图不是只有父死子承,还有很多花样。我参考这些蓝图,根据中国古代文献和考古的材料,提出商代的王室分为两个大支,这两支隔世轮流执政,这样就解释了商王庙号的丁和乙、甲隔世代有规律分布的问题。……商代的王位继承以及上古史的许多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它要求我们有开放的心胸,客观的态度去处理。当然商代王位继承的各种说法都不能完全解释材料,这个问题还在讨论中。”

对于这个隔代相传的模式倒是可以试错。也许是也门地区当时的两个小国联手建立了中国的商。因为当时生活在萨巴王国附近的小国确实不止一个,这是条很好的思路,可以一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