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响彻千年的呐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笑看云起共潮生 作者:李建峰


响彻千年的呐喊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在论及政治时,就曾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国后来历代关于“政治”的理解深度。在君王们看来,政治不过是以君主为代表的官僚权力,和广大被统治、被压榨的民众之间的博弈游戏罢了。

某些时刻推行的安民政策,比如说唐初期施行的休养生息,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民众本身,而是希望这一举措能够恢复民众生产,一方面为进一步剥削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社会不满,巩固统治。换句话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民众从来不是政策的目的,仅仅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对民众抱有真正怜悯的,也许只有那些同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善良诗人们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正是杜甫寄居成都时的窘境。本来建房就很不容易了:上元元年开春后,杜甫打算盖草堂容身。诗人从表弟那乞要来了所需的资金,又从韦二明府处找了几根锦竹,打算装点下屋前。再到肖八明府要了些桃树秧来栽种,因为庭院过于空旷。杜甫甚至还去果园坊找徐卿要各种果树秧苗,且“不问绿李与黄梅”,说是什么都行,可见诗人确实困窘得厉害(杜甫修建茅屋经过可见《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诣徐卿觅果栽》等诗)。屋子建好之后,杜甫开心得不得了,数次作诗抒发欢愉:“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颠簸大半生,突然有了家的温暖,这种快意和自豪,确实是无法掩饰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草堂被秋风损坏,才让诗人如此伤心、愤恨。这种伤心,从诗人开篇一口气连韵五句的气势上,就能品出一二。这五句的交代非常紧凑,先是“八月风高”,怒号的风自然威力很大,那么卷起草堂“三重茅”是很轻易的事了。“三”指很多。风卷着茅草飞过江去,飘得高的,挂在树梢上了,低点的,又沉入池塘、坳地,对于老人来说,都是很难去捡回来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