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在当今社会,我们时常听到的一个词组是"和谐社会"。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建设和谐社会、提倡家和万邦的传统,这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时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财富。《礼记·礼运》就对儒家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做了这样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社会是非常美好的、令人向往的,那么在当代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这样的和谐社会呢?
01.鞠躬,大道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礼
一、鞠躬里的健康心态
关于"心态即命运"这个话题,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说起。
在中国的童蒙律典《弟子规》上有这样一句话,说"揖深圆,拜恭敬"。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在向别人作揖的时候一定要把身子弯下去,也就是说至少要90度角,要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恭敬。显然,这是古人的礼节。我们都生活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拘泥于这些古人的礼节呢?我记得教《弟子规》的老师曾告诉我,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身体力行地实践,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老师这样说必然有他的道理。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有我一个短短的演说。当时我在学习《弟子规》,也学得很认真。当我走上台后,就先冲着台上的领导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又冲着台下的观众席深深地鞠了一躬。出乎意料的是,我还没有开始讲话,台上台下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从那以后,我就喜欢给别人鞠躬。当然,这并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而是在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诲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鞠躬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礼节,但却从内心表达出我对观众的敬意,大家再听我讲课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又涉及行礼之人是出于何种主观目的。人们选择一种行为,可能不是因为他们愿意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必须按照规则来做。如果一个人行使的某一行为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不能破坏规则,那么其行为的道德价值就是有限的。此外,评价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而不考虑行为主体的愿望和动机,也使其行为的道德价值令人怀疑。所以即使是鞠躬这样一个简单的礼节,如果是带有自利目的来做,比如为了博得别人的夸赞和掌声,那其美好程度就大打折扣了。
二、知礼而后谦
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每一种礼的设置都不是随意的,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鞠躬就是为了通过这个礼,低下我们自己高贵的头,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一个人即使贫贱到乞丐的地步,仍然会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这种傲慢之心从哪儿表现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