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2)

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 作者:刘余莉


比如一个乞丐走在大路上,看到一些富贵人家的车子开可能也会嗤之以鼻,然后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即使是这样一没有财富、二没有地位的人,也还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

再想一想有的人成长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处处都活在别人的赞叹和肯定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有傲慢之心不断地滋长。所以,我在刚刚学《弟子规》的时候,觉得这个躬很难鞠下去,因为一个人没有内心的恭敬,这个头是低不下去的。所以在力行的过程中,我切实地感受到,行这个鞠躬礼,实际上就是在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在《弟子规》上还有一句话,"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以前的人,即使骑着马或乘着马车,遇到一位长辈,也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即使长辈已经走过去了,也要目送着他远离。为好朋友送别同样如此。当然要理解这句话,必须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在中国古代社会,交通极不便利,一个人要去看自己的朋友,可能要坐马车、乘帆船,换上几种交通工具才能见到朋友。两个人见面之后,相谈甚欢,但又不得不别离,所以在分别的时候,才会依依不舍地送了又送。正因为有这种美好的感情,才会有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将天际流"的诗句。李白送朋友走的时候,朋友的帆船渐行渐远,慢慢走出了他的视线,再也看不到了,他还在那儿恋恋不舍地望着望着,久久不肯离去。

实际上,这个"过犹待,百步余"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深情厚谊的自然流露。现代人交通便捷,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是从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却很难再体会到了。

02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 、心和万事兴

儒家经典《大学》上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社会"的命题,正是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并进一步形成了"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的主张,因为"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简单地说,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我们知道,礼节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说是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最好距离。假如没有了"礼",人与人之间往往会产生很多的不愉快和误会,从而影响我们的心态健康。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有着良好礼仪的社会,人人和谐相处,则会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健康。所以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要让我们的心态健康起来。要注重言谈举止这些细节,因为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磨炼了自己的心性。久而久之养成好的习惯,这个人就会有一种雍容大度之气,这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有这样一个关于健康的说法。一个数字,前面是一个"1",后面有一串"0"。这个公式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很简单,对于每个人而言,健康是"1",其他一切,如金钱、事业、地位、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0"。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即失去了这个数字最前面的"1",那么后边纵有再多的"0",对他而言都毫无意义了。

在现代社会,这个数字前面又多了一个正负号。也就是说,前面这个"1"如果是正的,那么这个数字越大越好,但是如果前面加了一个负号,那我们还不如要一个小的正数。

这个正负号代表了什么呢?代表的就是人的心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健康心理没有了,我们的心理失衡了,那么我们的身体健康、事业、美貌,可能都会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由此我们知道,心理的健康实际上比身体的健康更加重要。

二、传统文化中的"和"

我们知道,"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家文化注重追求和谐,本身是一种和谐的教育。而这种和谐,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及家和万邦的内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