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4)

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 作者:刘余莉


这一思想可以溯源于《易·乾卦·文言》,其中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段话的基本精神是:天(大自然)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活动也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只有顺应以和谐为特征的宇宙秩序和发展规律,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才会减少或避免天灾人祸,最终有益于人类自身。因此,儒家在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调一致,和谐共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始终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的?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精神所代表的是一种?盖社会和自然的朴素而辩证的人文主义。它不仅不同于西方那种反自然、反神学的个人式的人文主义,也与那种过于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民胞物与,认为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按照这种思想,培养一个人美好的德性,使人对他人、对环境常常心存爱护的善意,将达到净化人心与净化环境的统一。

在?和万邦方面,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对仁德的培养也是从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不断升华上去的。先有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再把这种爱推及到社会大众的身上去,这就是从自爱到互爱,而互爱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爱互助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深受儒家和谐观念影响的中国人,在历史上较少主动发动侵略战争。诚如日本著名的哲学家池田大作先生所讲的:"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对"和谐"的追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古人从身心和谐,到家庭和睦,到人与自然的?调统一,再到国家间和平的价值追求,都是以人的身心和谐为基础的。

儒家文化正是理解了这一点,因此才在儒家的?典《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指明不仅一个个体的尊严来自于他符合道德的行为,而且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是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这就告诉我们,要社会和谐,要治国、平天下,从哪里做起呢?就是要从构建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公司内部的和谐来做起,而构建这样的和谐单位又要从培养每个人的良好心态做起。

03西方的月亮并不比东方的圆?

一、对待心理问题的东西方差别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对年轻男女约会,结果这位男士迟到了,女士问他:你去干什么了?怎么会连约会这么重要的事都会迟到?这位男士就回答说:我去看心理医生了。听到这样的回答,女士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在美国,如果一位女士听到一个男士去看心理医生,她会觉得这个男士的心理素质很高,因为他连一点小小的心理问题都会去求助于心理医生,那么这样的人也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心理困扰,她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会很安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