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7)

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 作者:刘余莉


到了中年的时候,儒家提倡用自己的所学和所能来造福社会,服务人民,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当一个人有这种观念的时候,即使工作再辛苦,也会在心里充满喜悦,因为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生活很充实。儒家的"孔颜乐处",强调的就是内外的和谐。

把儿女教育得很好,给他们树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观念,到自己年老的时候,儿孙都围绕在膝前,就能享受到天伦之乐。所以老年的时候有福才是真正的享福。

如今像过去那样的大家族没有了,但是我们仍生活在集体之中,如果我们能够用传统文化教诲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也就是把爱扩大到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可以说,中西两种不同价值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而通过比较这两种价值观,也正好凸显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以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和谐社会与传统道德

儒家伦理启示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伦理道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古人看来,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救失",忽视了这个功能或目标,即使是高等学府,也不过是一个"高等知识的传习所",只能培养出一些只会做事而不懂做人的、人格思想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是无法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正如马丁·路德·金指出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英国道德学家斯迈尔斯也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致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已?成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如果幸运的话,还会剩下一些这样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可见,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通过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最终实现。

在儒家文化中,道德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东西,而是符合人性的美德,是每个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论断。《说文解字注》也讲:"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有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外在地看是得道多助,内在地看是安宁心灵。因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所以,圣人才制礼作乐,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

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字中也蕴含着智慧与道德。比如说有的人知道发?不好,先看这个"?气"的"?",上面是一个"奴"字,下面是一个"心"字。中国古人造的汉字也是一种智慧的符号,让你一看到这个字,就受到了提醒,受到了教育。它是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发?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也就是说当你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你才会发?。因此也有人说发?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05一日三省,培养健康心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