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让挫折成为登上成功宝座的基石(9)

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 作者:刘余莉


一、临利勿苟得

如果贪财,可以想一想《大学》上的教导,会对我们非常有启发:"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说,财货是以不好的方式得到的,它也必将以不好的方式耗散掉。所以,在古人看来,钱并不是你赚到手里就是你的了,它实为五家所共有。

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说钱是通过贪污腐败受贿来的,事情总会败露,你的所有财产都会被充公。然后还有水、火、盗贼和不肖子孙。水灾会把不义之财漂走;火灾会把你的财产给烧掉;古代有许多盗贼都是很有侠义之心的人,专门偷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最后是不肖的子孙,虽然父辈贪污受贿了很多钱,但是因为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又耳闻目睹父辈这样不良的行为,他就会变成纨绔子弟,把这些钱财给消耗掉。

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形象地说:"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意思是说,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像吃有毒的肉来止饥、喝有毒的酒来止渴一样,不仅不能止息自己的饥渴,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智慧的仁者在赚取财富之后,不吝于用这些钱财救济贫苦,捐助教育,支持慈善,结果用财富为自己获得了好的名声,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甚至还能垂范后世,名留青史。而利令智昏的不仁者却不惜以自己良好的身份、社会地位、名声为代价,去追求财富的增长,以致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甚至坑蒙拐?、打砸抢烧,无所不为,结果落得了人财两空、家人蒙羞,甚至锒铛入狱、遗臭万年的结果。

这句话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大的提醒。中国古代的很多读书人,因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绝对不会去取不义之财,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贵是每一个人都想得到的,但是以不道义的、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取它,我也不愿处于富贵的地位。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是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获得富贵的地位,这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和我毫不相关,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去做的。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们不仅一心苦读圣贤书,把这些圣贤的教诲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春秋战国的时候,宋国有一个司城,名字叫子罕,负责国家的建筑和工程,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向他行贿。《左传》中记载了子罕不受玉的故事: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有一次宋国一个人拿着一块美玉来呈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送玉的人以为子罕是怕这个宝玉是假的才不愿意接受,于是他就说:这块宝玉是我在田地里耕田的时候发现的,确实是一块美玉,所以我才敢呈献给您。子罕听了之后笑了笑说:"你以美玉为宝,我以廉洁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宝物,那我们不都各失其宝了吗?所以还不如我们各守其宝的好。你守着你的美玉,我守住我的廉洁。"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我这样一个人,怀里揣着这样的宝物,肯定会招来祸事,到哪儿都不安全。我还是把宝物放在您的府上,这样也可以不遭坏人的暗算,免于祸事。"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家中,还找来工匠把美玉重新雕琢了一下,然后把玉卖给了别人,又把卖玉得来的钱,给了送他玉的人。送玉人一下子成了有钱人,对子罕千恩万谢,佩服得五体投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