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认识压力与解压之道(7)

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 作者:刘余莉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又给我们举了一个牛山的例子来做比喻。牛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它本来是一个风景优美、草木茂盛的地方,但是因为它地处大国的郊外,?常有人到那里滥砍滥伐、放牧牛羊,久而久之就使牛山变成了光秃秃的不毛之地。后来人就以为牛山本来就不生草木,可这哪里又是牛山的本性呢?孟子说人性本善的道理也是如此。

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我们只要注意保存自己的良心,并且把自己放逸的心找回来,就可以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了。因此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说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这个途径和道路其实没有什么奥妙的,只不过是把自己放逸的心,或者说是丢失了的良心找回来罢了。孟子又非常感叹地说:一个人把小鸡小狗这样的小动物给丢掉了,尚且知道着急地把它找回来,可是人把自己的良心这么重要的东西给丢掉了,却不着急把它找回来,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一件事情啊。孟子说,这样的人正如那些低劣的园艺师,因为他们放着贵重的梧桐树不管,反而要去费心照顾那些矮小的荆棘之类,这是因为分不清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哪一个重哪一个轻而导致的呀。

所以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性都有一种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所以人如果做了错事、做了坏事,就会感到惴惴不安。这也说明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反过来说,一个人能够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够达到心理健康的人。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王阳明,他继承了孟子的人都有"良知良能"的学说,提出了"致良知"的论点。有一次,王阳明和朋友外出,不幸遇到了一群盗贼,当这群盗贼知道他就是那个提出了人都有良知良能的王阳明先生的时候,就问他:"你说人都有良知良能,那你看一看,难道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良能吗?"王阳明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有。"这群盗贼说:"你光说有也不行啊,你得证明给我们看,我们才相信。"王阳明不慌不忙地说:"你们按照我说的去做,我就可以证明给你们看。"于是他就让这群盗贼把自己身上的衣服一层一层地脱了下来。直到脱得还剩最后一条裤子的时候,王阳明说:"继续脱啊。"结果这群盗贼说:"不行了,这个不能再脱了。"王阳明说:"这知耻就是你们的良心啊。"这说明,即使是盗贼,其实也不是无所顾忌的,他还有一种知耻心、有一种向善好德的心。

??所以如果人做了错事,做了违反自己本性的事情,就会感到不安,就会感到心里很烦躁。为了避免这样的压力,我们就应该多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多去关心和帮助自己身边的人。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多人都过着一种"忙、盲、茫"的日子。我们看第一个"忙",就是忙碌的"忙",竖心旁搁一个"亡"字。这个"忙",说明我们已?如此的忙,以至于我们的心都已?不敏感了,感受不到周围人的需要了。第二个"盲",眼盲,就是看不到周围人的需要了。我们说"爱"这个字,是个感受的"受"中间加一个"心"字,"爱"就是用心地去感受对方的需要。而当一个人每天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奔忙的时候,周围人的需要都被他忽视了,看不见了。尽管他的事业可能很成功,也赚了很多钱,却难免落得一个妻离子散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忙、盲、茫"的人生,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多多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至于越走越空虚,才能够越走越踏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