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当你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就要着手改变你的思维和习惯。能够避免压力就尽可能避免它,不能避免,就用良好的方法来减轻它。有人说,在生活中?常把人打倒的不是重?,而是暗?。但是如果我们进行了主动的压力管理,就不会让压力像暗?一样把我们打倒,就不会让它妨°了我们的成功。
第五章
如何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不是一种强加于人的外在的东西,而是在明了天地之道的基础上,为了获取个人真正持久的幸福而进行的主动追求。因此,有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从外在的方面看,得道多助,他可以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从内在的方面看,他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与其他人打交道,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处理好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很重要的。
01嫉妒?-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
在与人交往时,最影响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就是嫉妒。
嫉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它是指一种对别人才能的怨恨,对别人成就的恐惧,对别人超过自己而忧虑的思想情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当你看到别人有成就的时候,自己心里就不舒服,而别人可能还不知道你有这种思想情绪,这不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吗?而且这种惩罚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还伴随着一些具体的不幸的出现。所以中国古人说:"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在《迁善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宋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非常不幸,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疾病:一个儿子是驼背,一个儿子是跛子,一个四肢萎缩,一个双足残废,一个疯疯癫癫,一个痴呆,一个耳聋,一个眼瞎,一个哑巴,还有一个不幸死在了狱中。
看到他这样不幸的遭遇,公明子皋就问他:"您平时有什么样的心行,为什么得到如此的奇祸呢?"蒋瑗还不太在意地说:"我生平也没有做别的恶事,只是喜欢嫉妒别人,看到别人胜过自己就嫉恨,看到别人谄媚自己就心生欢喜,听到别人有善行就怀疑,听到别人有恶行就信以为真,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失,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罢了。"公明子皋听到这里,非常叹惜地说:"作为一个士大夫,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马上就会得灭门之灾,难道您还觉得无所谓,没有觉察到吗?您的恶报恐怕还不止现在这个样子呢。"蒋瑗听了之后,大惊失色。子皋又提醒他:"老天虽然高远,但是能看到世间发生的一切。如果您现在能够痛改前非,肯定能够化祸为福,现在改正也不为迟啊!"听了他的劝告,蒋瑗从此就提高了警惕,尽改平生之所为,过了几年,他的境遇就渐渐地好转了。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嫉妒会让人心理失衡,心生不满,从而导致怨恨,甚至因此而做出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嫉妒的心态其实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心态。蒋瑗因为有了这种心理,从而恶由心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他改过自新后,不久就转祸为福。
一、是文人相轻还是"士"风日下
谈到嫉妒问题,我们都不陌生,有一句话叫"文人相轻"。其实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真正的文人并不是相互轻视的。读过圣贤教诲的人,不仅对于别人的成就不轻视,反而还会赞叹,还会向他学习。那么这些互相轻视的文人是属于哪一种文人呢?那就是《弟子规》上所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的这种文人,他们不去力行圣贤的教诲,只是学了很多华美的词章,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在言谈的时候能够说出很多的名言警句,让别人看了羡慕自己、赞扬自己。孔子在世的时候,就非常感叹地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的学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改正自己的错误,而现在的学者学习都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让别人赞叹自己,华而不实。这种不去力行圣贤教诲,只是学了一些华美辞章的文人,才会相互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