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文化"呢?"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的意思,也就是通过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来变化人的气质。所以古人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为什么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了呢?因为三日没有闻听圣贤的教诲,就忘记了正确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所以他的行为就会让人非常地憎恶了。
还有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为什么呢?因为他去读圣贤?典,学了很多人生的智慧,我们再见到他的时候,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因此古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我们古代的文学、艺术等都讲求文以载道,它们所传达的都是宇宙、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道理。如果人们不学习这些圣贤?典的话,就不知道这些正确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也就是所谓的"人不学,不知道"。那么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常讲"得道之人",那么"道"又是指什么呢?
这个"道"就是自然规律和道理的意思。就像太阳系的行星,每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如果木星不按着它的轨道运行了,而按着地球的轨道来运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可想而知,就会出现星球与星球的碰撞,就会使本来井然有序的宇宙变得杂乱无章了。这种自然的宇宙秩序,我们就把它称为"道"。
为了表达"道"的这种自然而然、恒常不变的性质,古人又用"天道"来表示。比如在《论语》上,孔子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的意思是说,你看老天说什么话了吗?它虽然没有像我这样用语言和大家交流,但是我们从四季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从万物的自然生长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规律。换言之,尽管天不以语言的方式给我们讲道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万物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而这种规律能够为人所感受到。
所以,简单地讲,"道"就是宇宙的秩序和人生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那么"道德"的"德"是什么意思呢?"德者,得也。"在《说文解字》上,"道德"的"德"和获得的"得"是相通的。那么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就是得到了"道",也就是对宇宙和人生规律的理解和认同。得道之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我们就称为"有德"。
从以上对"道"和"德"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关于人们应当遵守怎样的道德?则、培养怎样的美德、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念,并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奠定在对宇宙规律和人伦关系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不是一种强加于人的外在的东西,而是在明了天地之道的基础上,为了获取个人真正持久的幸福而进行的主动追求。因此,有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也就是"圣人")。这就表现在,从外在的方面看,得道多助,他可以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从内在的方面看,他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
此外,在古人看来,道德并非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而是在明了自然界规律和社会人伦关系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美德,这是我们每个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古人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特别强调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能够使一个人成为坦荡荡的君子,甚至是贤人、圣人。而圣人的品质就如《老子》上所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即使是一般的读书人,也都懂得《太上感应篇》上"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的道理,做到《论语》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对于别人的成就不仅不会嫉妒,反而还会欢喜赞叹,想方设法去成全别人的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