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与鹰共舞(2)

”下流“的日本 作者:刘柠


安倍学业平平,只上了东京一间普通的私立大学(成蹊大学法学院)。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游学两年。然后在日本神户制钢公司做了一名职员,负责向东南亚市场出口用来做轿车的冷轧钢板。如果说安倍在读书上谈不上优秀的话,进入社会,尤其是跻身人才济济的政界之后,却称得上是一名“跳班生”。其所谓“斗争型政治家”的一面,在做上班族会社员时,就体现了出来。“在钢铁的世界,新日铁是巨人,把新日铁的订单夺过来,是我的生存意义。”

1982年,父亲安倍晋太郎就任中曾根内阁的外务大臣,要安倍晋三辞去公司工作,当自己的秘书。晋太郎自己年轻时,也曾为时任外务大臣的岳父岸信介做过秘书。子承父业,是日本政界的传统。于是,安倍以二十八岁弱冠厕身人才济济的政界,凡十四年。

力倡“战后总决算”上台的中曾根内阁,在日本现代史上是很有作为的一届政府。正是在其任内,日本作为当仁不让的经济大国,开始了对所谓“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的“政治大国”梦的正面追求。作为外相,安倍晋太郎劳苦功高:在任三年零八个月,出访三十九次,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被誉为“创造性外交”。大部分出访活动,安倍晋三随行,不仅增长识见,广交朋友,而且在诸如“两伊战争”等非常时期,亲自见证并参与了日本艰难的外交穿梭。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安倍来说,真可谓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对于他上台后,那些关于其没有内政、外交的阁僚经验,难以胜任内阁首相重任的指责的有力反诘:毕竟,见识过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等“大物”政治家和冷战后期“大政治”玩法的人是我,而不是你们。

所以,当安倍终于在朝鲜问题上独当一面时,其性格中强悍而“老练”的一面便显露了出来。

人气飙升的秘密:“斗争型政治家”

众所周知,安倍是“小泉塾”的优等生,后者也将下野前的最后一票投给了安倍。小泉自己靠“把自民党砸他个稀巴烂”式的极具煽情的“反党秀”上台,利用的其实是旷日持久的泡沫经济在国民心中造成对政治本身,尤其是自民党派阀政治的一种普遍厌恶情绪。作为被称为“剧场型”的政治家,他特别善于制造“对决型”政治话语装置(如“改革还是不改革”),来争取民意。现代民主社会里那些对政治并不真正感兴趣,对政治家的政策论战也不明就里的普通民众,虽然搞不清什么才是好的政策,但面对诸如“谁不改革谁下台”这种简单二元对立选择的时候,会出于本能为所谓“改革派”投票。

在这点上,安倍深得真传,他为自己设计的政治话语装置叫做“斗争型政治家”:“所谓‘斗争型政治家’,开宗明义,只要是为了国家、国民的利益,就不怕挨批敢于付诸行动的政治家;而‘非斗争型政治家’,则是动辄表态同调――‘你说得对’,但却从不愿站到对立面上打靶子的政治家。”骨子里依然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话语逻辑。

他举例说,1939年,面对力倡对德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强硬发言,代表在野党起来答辩的Arthur Greenwood议员起初似有某种畏难情绪,表现出犹疑、退缩。这时,从执政保守党议席方向传来一个声音,“Arthur,Speak for England(为了英国,说出来)!”受此鼓舞,Greenwood议员发表了动议英政府对德宣战的著名演说。安倍要说的是,他自己从首次当选国会议员以来,始终不渝地作为“斗争型政治家”为日本“国益”而战,“Speak for Japan”。为此,甚至不得不置身于“媒体的中伤风潮之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