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光动脑不动手的安乐椅侦探(2)

角落里的老人 作者:(英)奥希兹女男爵


我们也发现,安乐椅模式内在的局限性使得它更适合短篇小说而非长篇。叙述者往往都是间接叙述案件,故事抛去冗余的结构,强调侦探的智力,因此读者往往是受到其智力游戏特征的吸引力,而很少关注案件所包含的罪与恶。以长篇撰写安乐椅神探故事的作家并不多见。安东尼 布彻在《七座耶稣受难像案件》(1937)中,让他笔下的梵文教授约翰 阿斯温博士只靠推理便侦破了在大学校园发生的一系列奇异的谋杀案。约翰 罗德塑造的兰斯洛特 普利斯特莱博士也在几部作品中扮演了安乐椅侦探角色。普利斯特莱偶尔也会离开书房去收集证据,但主要还是委派他人去跑腿,这一做法也为后来的安乐椅小说作家采纳。

最伟大的安乐椅侦探要算雷克斯 斯托特笔下的尼禄 沃尔夫。沃尔夫(与古罗马暴君“尼禄”同名)出生在东欧的黑山,体重“七分之一吨”,除非极其罕见的私人事务,从来不离开他在纽约的褐石屋。他喜欢读书、咕哝、喝啤酒、吃美食、侍弄他屋顶花房里的兰花。他不喜欢电视、广播、音乐、开车,或者任何打扰他安静且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事情。这样的人却开办了一家私人侦探社。他不愿出门,便雇佣阿契 葛德温――一位年轻的来自俄亥俄州的小伙子――担任助手。小伙的工作就是为沃尔夫在外面跑路,调查案件,验证大侦探的推理。沃尔夫首次登场作品是《毒蛇》(1934),最先连载于《星期六晚邮报》。

和歇洛克 福尔摩斯一样,沃尔夫强调自己是一位专业的咨询侦探,不过他的确是一个古怪的天才侦探。尼禄 沃尔夫这位胖子侦探端坐在家里,当他听到了什么线索以后,他就会用“天才”、“第六感”这种跳跃式的思考大胆推测案情的可能状况,然后再将接下来他们应该采取的行动交由葛德温去执行。因为二人风格原因,作品很像是“黄金时代神探”和“硬汉侦探”的混合体。事实上,故事的趣味性就在于两人性格上的冲突所制造的笑料。每当沃尔夫提出了一个惊人假设那就会造成一次高潮,每当葛德温证实一个假设那就会造成一次满足。安乐椅探案一般认为是短篇侦探小说题材,但是斯托克却把它运用于长篇侦探小说,而且运用的相当成功。直到1975年瑞克斯 斯托特去世,这个系列出版超过四十部作品。此后,作家罗伯特 古德斯堡仍然继续创作沃尔夫的冒险故事,一直持续到80年代后期。

自 1979 年起,尼禄 沃尔夫协会开始颁发“尼禄 沃尔夫奖”。获奖小说倒并不是讲述那些只愿意在安乐椅上办案的侦探的故事,而是符合安乐椅侦探精神的作品,即能给读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透过小说中的线索能找到案件的真相。近些年来安乐椅侦探的数量虽然大为减少,但却并非没有耀眼的明星。那就是杰弗瑞 迪弗笔下的林肯 莱姆。首作《人骨拼图》(1997)就获得了尼禄 沃尔夫奖也算实至名归。

林肯 莱姆原先是一位警方犯罪鉴证学家。在一次执勤中,他被压伤颈椎,从此只能躺在床上办案。这样一来自然不能出去现场调查、询问证人,他所依靠的除了作为手、脚和眼睛的莎克斯,还有现代化的高科技鉴证技术。黄金时代的安乐椅神探到了如今,光凭借报纸讯息或者警方报告就想破案真是天方夜谭,高科技鉴证技术在现代警察办案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林肯 莱姆强调的犯罪鉴证技术,运用很多犯罪侧写家的心理分析方法,加上紧张到窒息的节奏,也就难怪《纽约时报》评价说:“令人炫目的科学技术!即使你对这些技术没有半点兴趣,仍会深陷在迪佛的小说之中而无可自拔!”

然而,绝对的高科技鉴证是无法令侦探小说读者满意的,如果都能在实验室解决问题也不必惊动这位瘫痪在床的大侦探了,运用这些现场物证进行推理和心理侧写,借此和凶手一较高低,这才是莱姆的魅力所在。看着那张原先几乎空白的嫌疑犯状况表在莱姆剥丝抽茧般巧妙推理之后变成写得密密麻麻的表格,不起眼的微小证据在莱姆脑中生成勒住凶手脖子的绞绳,读者不禁要发出“福尔摩斯重生”的赞叹吧。

和莱姆永久性卧床不同,有的作家让侦探因为出了交通事故或者生病无法行动,从而临时充当安乐椅侦探的角色。比如约瑟芬 铁伊笔下的格兰特探长因为骨折而侦破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理查三世案件(《时间的女儿》[1951]),柯林 德克斯特的莫斯探长也在《小姐死了》(1990)中扮演过安乐椅侦探。

其实安乐椅侦探远未消亡,还将永远存在下去。因为阅读侦探小说的读者就是安乐椅侦探,借助书中提供的调查线索一步步的推理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