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莺莺传》里,张生(也就是元稹)通过关系,保护了表妹崔莺莺一家免受灾难,父母为了答谢张生,安排莺莺与他见面。莺莺以素颜哀怨的形象出现在张生的面前,也使张生惊为天人。这也说明一开始,莺莺对这个表哥并无好感。张生遇到这般美丽的表妹,却不求婚只求性爱,还说一大堆轻薄的话,说什么怕自己得相思病死了,摆明就是不想承担责任,只图一时痛快。红娘穿针引线,给张生出了用喻情诗这个主意,得到莺莺《明月三五夜》的回答,“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殊不知,张生半夜到西厢,却惊吓了莺莺,初次私会宣告失败。
后来,张生遭到莺莺义正言辞的叱责,这段话说得真好,也交代了莺莺后来为何要与张生非礼苟合的本意,莺莺看得透啊,报恩而已。那段叱责大意是对元稹说:你救我们一家人的命,是你的高义风范,我们家会知恩图报;可是你不要趁机来占我的便宜,这样的话,你就失去救我们的本意了,反会被人说你不道义。要是我把你的艳诗和你深夜来我房间的事情告诉家母,那就是我辜负了家人恩惠,这很不吉利;告诉丫鬟,又显得我不够真诚;我回你的诗,是为了减轻你的顾虑,表明我的坦诚。可是我却不希望你一来就做出有违礼仪之事。
之后张生离开,前去长安,莺莺没有相送。数月后,他又回来了,和崔莺莺又一起待了几个月。这几个月,张生还是没有求婚,崔莺莺也一直没有亲自写给张生想要的诗书,也不看他写的。某次张生偷听到了莺莺弹琴,请她为自己弹一首,莺莺没有答应。张生再次离开的前夜,莺莺答应为他弹琴。就在这个时候,莺莺说出了那番始乱终弃的表白,发人深省。“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许多人听了莺莺《霓裳羽衣曲》难过得哭了,莺莺也在哭泣中未弹完就离开了,张生没有动情,他想着的是日后的功名。第二天,他毅然上路了。
在长安,一年后张生终于看到了莺莺的书信,她写得好,他给许多人都看了,今天来读这封信,仍需要足够的勇气。
……送我一盒花胜,五寸口脂。你送我这些是想使头发增彩,使嘴唇润泽,虽然承受特殊的恩惠,但打扮了又给谁看呢?看到这些东西更增加了想念,这些东西更使悲伤叹息越来越多罢了。
……是我的命该如此,还能说什么呢?从去年秋天以来,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么。在喧闹的场合,有时勉强说笑,而在清闲的夜晚自己独处时,怎能不偷偷流泪。甚至在睡梦当中,也常感叹呜咽。想到离别忧愁又缠绵,真觉得我们相处的时间太短,虽然很短可又很不平常。秘密相会没有结束,好梦突然中断了。虽然被子的一半还使人感到温暖,但想念你更多更远。好像昨天才分别,可是转眼就过去一年了。
长安是个行乐的地方,不知是什么牵动了你的思绪,还想着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人。可是我却想念你没有边没有沿,只是我低下卑微的头,无法向你答谢什么。至于我们的山盟海誓,我从来没有改变。我从前跟你以表亲关系相接触,有时一同宴饮相处。是婢女引诱我,于是就在私下与你诚心。青春男女的心不能自我控制,你有时借听琴来挑逗我,我没有像投梭那样的拒绝。等到与你同居,情义很浓,感情很深,我愚蠢浅薄的心,认为终身有了依靠。哪里想到见了你以后,却不能成婚!以致给我造成了的羞耻,不再有光明正大的做妻子的机会。这是死后也会遗憾的事情,我只能心中叹息,还能说什么呢?如果仁义的人肯尽心尽力,体贴我的苦衷,因而委屈地成全婚事,那么即使我死去了,也会像活着的时候那样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