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建行(7)

重寻无处:五常行游录 作者:张五常


该校校长陈征先生对校园显得热爱,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也了如指掌。我对他说,中国的改革若能继续――而我认为是会继续的――重视知识,那么二十年后,我再到该校时当会见到新的气象。整体来说,我对福建的大学――这可能是中国的一般情况――有以下的三点意见。第一,学生收得太少。以我所见到的三间大学的校园而论,园地广大,若在美国学生的数量会多三四倍。当中国人才缺乏,一切都要急起直追之际,为什么不大量收取学生呢?他们的答案是,中国的大学教师有如家长。他们不单要“教”,而且要尽“育”之责 连学生的起居饮食,他们也要顾及的。中国的家长制,在今天的大学仍然存在。我对他们说,大学生不是小孩子,可以自立,而自立是重要的一课。在美国念书时,我像其他很多学生一样,半工半读,而校方对我们在学术上以外的事是从不过问的。

其他的两点意见是 师资不足;教师的薪金低下。这些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恐怕要经一段长久的日子才有明显的改进。在过渡期中,我以为最可行的办法是多收学生,鼓励他们找点工作,半工半读,交些学费以增加教师的薪酬,而教师薪酬的递升是要按教师的学术研究成就而定的。在福建师大里,他们邀请我参观图书馆及其中一个专藏古籍的书库――“文革”期间封闭起来得以完整地保存。一见古书,我想起中国文化。中国本来是文化大国,曾几何时,竟然像中了风 得了瘟疫似的,一蹶不振。在那图书馆内,我特别欣赏那些大约是清代藏书家所留传下来的藏书木盒。这些木盒设计精巧,正好表达了当时的物主是如何地珍藏而爱惜那些书籍。使我非常欣赏的还有木盒上所刻的字体,书法好得出奇。那些字体是柳公权、颜鲁公、曹全、张迁等大家的书法,魄力雄强,骨肉洞达。虽然书法在内地盛行,但属行 草居多。从木盒所见,楷 碑书法是今不如昔了。

看完了古书,出到客厅,他们在桌上又准备了一本大纪念册,要我题字。这一回,图书馆的气氛毕竟与鞋厂的不同。既是读书人,我何患无辞呢?一时间我有很多感受。款待我的陈征校长是当世有数的马列学说专家,观点与我的不同,但我们不仅是不同而和,而他的谦谦君子 虚怀若谷的风度,令人心折 我又想起离开泉州时有微雨,到福州已是晚上十一时多了,途中经过了有名的洛阳桥。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在纪念册上写下王昌龄的一首七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