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面米凯莱?阿皮切拉(2)

梦与日记:南尼-莫瑞蒂的电影 作者:(英)埃娃·马齐耶斯卡


“阿皮切拉影片”也可以看做是构造自传和获取身份的影片。米凯莱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力图要为自己的存在赋予统一和意义。他有时候会认同于他人的生活,如在《金色的梦》、《比安卡》以及一定程度上在《弥撒结束了》中。构造自传的另一种方法是回忆过去尤其是童年的往事,如《红木鸽》中的众多闪回;米凯莱对自己童年的执迷在其他影片中也十分明显,如在《金色的梦》中《弥撒结束了》亦然,只是程度较轻,他都特别执着于自己的过去。对米凯莱的拒绝成长,最可能的解释是他的人格分裂甚至是精神分裂。这种状况与莫瑞蒂自己的精神分裂似的处境恰相呼应,他同时是影片的作者/主人公,因此必须在影片中割裂自己的生活,在此过程中则可能丧失自己的真实身份。为了理解不同影片中各个阿皮切拉之间的类似和差异之处,也为了把握他们与莫瑞蒂的银幕外人格之间可能的关系,我们将详细探讨3部影片:《失落的一代》、《金色的梦》和《红木鸽》。

将《失落的一代》的主人公等同于莫瑞蒂,主要原因除了导演的扮演之外,还因为他代表左翼学生激进分子的社会文化背景,而这也是莫瑞蒂在影片发行前后的身份。此外,这部影片的特点是使用非职业演员,缺乏常规的情节,有着即兴(或让人感觉是即兴)的对白,这种反现实主义的风格接近于非职业的“私人”电影。但另一方面,不能将《失落的一代》看做是莫瑞蒂的生活叙事。导演自己在采访中也指出,米凯莱?阿皮切拉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另一个自我,尽管《失落的一代》给人以纪录片般的感觉,出现在其中的事件也都是为摄影机而表演的,而且大部分是虚构的。

莫瑞蒂和他的电影自我形象之间的某些区别纯粹是源于媒介的局限性,但其他一些则暴露了他从自身人格和处境的歧异性中抽身而出的欲望,他希望关注更广泛的客体,如他这一代人,他这个年纪的意大利男人,或左翼激进分子。莫瑞蒂偏离自传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想要在银幕上过一种另外的生活,把一些深藏的梦想和焦虑付诸行动。因此,存在于阿皮切拉和银幕外的莫瑞蒂之间的几处差异是值得注意的。第一,这部影片中的米凯莱不是电影工作者。他也许梦想成为这样的人,因为他对电影非常感兴趣,但他缺乏自信和决心,大约也缺乏实现这一目标的才能。他的社交圈中倒是有一个人在电影界从业:他的女朋友。如玛迪恩?奥蒂(Martyn Auty)指出的,她作为一个女人率先取得事业成功这一事实(为了在罗马之外拍一部影片,她不顾米凯莱的抗议离开了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如何“在一个后六八/前女性主义的社会中为男人塑造新角色”的问题(Auty,1979,第170页)。第二,米凯莱和他团体中的同志们一样,感到政治上无能为力,失去了方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