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闪回:一个作者的诞生(2)

谁在敲我的门 作者:(美)弗里德曼


综观历史,文学领域里曾出现过一种以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为代表的现代主义(modernism)。特吕弗那被推崇备至的作者论,听起来就像现代主义的电影版。在1954年为《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ema)撰写的“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On a Certain Tendency of the French Cinema”)一文里,特吕弗抛弃了上一代电影人的美学理论,一如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拒绝了前辈小说家的美学观念一样。乔伊斯说过:“我无数次地与现实经验相遭逢,然后,在我灵魂的作坊里,打造我的同胞们尚不具备的良心。”这句话似乎在暗示:从未有人质疑过乔伊斯的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也不曾有过一种文学作品能够声称自己反映了现实。乔伊斯将作者置于重要位置,即作者既是文本的源泉又是文本的中心。至于文本的意义,则来源于作者的操控。乔伊斯的艺术论实际上是控制论。它既讲到了创作的手段,又道出了创作的目的。艺术家们靠着支离破碎的现实经验铸造出了完整的艺术品,他的作品是前后连贯的,能够自圆其说。特吕弗很可能对乔伊斯的观点深以为然。电影作者论者(film auteurist),便是极大地建立在了“统一性”(unity)和“连贯性”(consistency)这两个概念之上。它声称一个真正的作者“签名”(signature)是十分醒目、一望即知的,即便他的“权威”已经被电影创作中的经济因素和/或政治因素打了折扣。举例来说,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签名”,在他所有的电影中都十分明显,即使这些“签名”在其《公民凯恩》(Citizen Kane)之后的作品中逐渐失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