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别的原因吗?”
“老木”很认真地想了好一会,最后摇了摇头说:
“老师,弟子愚钝,想不出更多的原因来。如果有,肯定是我孝心不够,惹得父亲生气。”
“老木”仍旧一脸的茫然。
老师叹了口气说:
“唉,你呀!”
接着,对曾点说,
“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大家说一下吧。”
原来,曾参前两天帮助父亲在瓜田锄草,干活时,不知又想起老师讲过的哪句话,锄头下去,没有锄到草,却将瓜秧一根根铲断了。
在前面干活的曾点,不经意间回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连忙喊:
“唉,往哪里锄啊,小心瓜秧……”
话还没说完,又一棵瓜秧被铲断了!
曾点气急了,一把夺过锄头,大声责骂:
“你瞎了吗?看看你干的好事!”
曾参这才猛然警醒,小声说:
“可我刚刚在想老师讲的课……”
这一辩解,曾点的气就更不打一处来了。他随手抄过一根粗木棍,对着曾参就是一顿痛打:
“这是在教室里还是在田里?别人是越学越聪明,你是越学越愚蠢。有你这样混账的儿子吗?”
曾参既不躲闪也不求饶。曾点越打越生气……
曾参被打得昏倒在地,好久才苏醒过来。
曾点吓得不知所措。
没想到的是,曾参一醒过来,竟然不顾伤痛,强撑着站起来,满面笑容地对父亲说:
“刚才您那么费力地教育我,该不会累坏吧?”
过了一会,他回到屋里,拿起琴边弹边唱起来,想让父亲知道自己的身体安然无恙。
听完曾点的讲述,老师要大家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子游也是一个新同学,比曾参入学早不了几天,两人年龄相仿。他看了看老师,说:
“我们几位新同学的意见是,曾参铲断瓜秧固然不对,可是他后面的行为却做得很好。这些天老师一直给我们讲孝道,曾参的做法,正符合老师的教导啊。”
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赞同。
老师没有当即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曾参说:
“曾参,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曾参说:
“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既然犯错惹父亲不高兴,就应该接受父亲的责罚。您多次教导我们为人子女要懂得‘孝’,而能够赡养父母只是最低层次的孝,最难的是能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让他们不高兴。所以我才装作若无其事,以免父亲担心。”
“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啊!”
老师说。
但接下来的话又让我们大吃一惊——
“可惜,你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孝子!
“你知道舜帝的故事吧?舜的父亲叫瞽瞍。舜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父亲要使唤他,他总是在旁边;但父亲想杀掉他时,他却每次都会想办法逃掉。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会逃走。舜这样做的结果,使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而舜也没有丧失孝道。
“可你呢,父亲大发雷霆时,你宁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尽了孝道,但万一你被打死了怎么办?不仅会给你父亲留下一辈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会让父亲陷于杀子的不义之中。有哪一种行为比这更不孝呢?”
“老木”脸色惨白,额头沁出了汗珠儿,说:
“老师,我知错了,以后一定改。”
老师接着对曾点说:
“你是最早跟随我的学生之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更应该懂得为人、为父和君子之道。孩子犯了一点错误,怎么能够这样痛打他?我曾再三对你们说:我们的学问,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修得好,才能持家,只有持家得好,才能治国平天下。你应不应该反思啊?”
“老师指责的是,弟子记住了,今后一定改正。”
曾点也满头是汗地点头。
这天的情景,深深刻在了所有学生的心中,更刻在了我的心中。由此,我们共同得出了一个结论:老师的学问,是鲜活的,而不是死板一块。
而且,这不仅固化了我认为曾参真是“老木”的印象,同时也加强了我对学习应该更加灵活的重视。
[子贡学记]
老师对曾参的责罚让我也很受教育:
读书人最不应该但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书读得越多,越容易成为书呆子。
学问和道理是死的,假如不知变通和灵活运用,再好的学问和道理,也会变成束缚人的教条;
生搬硬套,就会变成书呆子!
活学活用,才能成为聪明和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