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困于陈蔡整整7天7夜,到最后,连一粒粮食都没有了。
想到这些年的漂泊,处处受排挤,哪里都得不到重用,我们第一次对老师的理想和追求产生了怀疑……
老师带着我们走到一棵松树边,说:
“你们看一看吧?这棵松树和别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
尽管老师经常利用各种方式教育我们,可此时此刻,我对老师的做法,还是有一些不解和抱怨:
开什么玩笑?我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吃饭了,还有什么心思研究松树问题啊!
这是在陈国和蔡国交界的地方,我们正经历周游列国时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离开卫国之后,我们又在陈国住了相当一段时期,但老师仍然没有被重用。
当时正好吴国前来攻打陈国,楚国立即出兵相助。楚昭王是个重视人才的君王,听说老师在陈国,便邀请老师到楚国去。
没想到,走到陈国与蔡国交界的地方,我们竟然又被围困住了!
原来,楚昭王要重用老师的消息一传开,陈、蔡两国的大夫们便相聚谋划说:
“孔子是一代圣贤,他要是被楚国重用,那我们陈蔡两国就危险了。”
于是他们就派兵拦住我们,不让我们到楚国去。
这样过了三天,我们带的米粮快吃完了。四天之后,大家改为一天只吃一顿。到了第六天,连一天吃一顿的粮食也没有了。
看着空空的米袋和饿得有气无力的师兄弟,我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在匡地时,我们至少还有一点粮食,而且围困的时间也短。
而现在,事情远比在匡地要严峻得多。我几乎都能感到死亡的气息在一步步逼近。
难道这一次,我们真的无法度过难关?
但老师还是和平常没有两样,有空讲课,弦歌不辍。
到了第七天,老师又开始左手拿一根树枝,右手拿一根树干,一边打着节拍,一边唱起歌来。
老师的若无其事让我和子路都有点生气。想起这些年跟随老师经历的奔波劳苦,以及一次次的失望和屈辱,我们不禁有些灰心,第一次对老师的理想和做法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对老师这种置身事外的态度有些不满。
子路不等老师唱完,就走上前去说:
“我们都快饿死了,您却还在唱歌,这合理吗?”
老师并没有因为子路的问话而停止,一曲完毕,老师才把我们叫到跟前,然后平静地说:
“我问你们,抱怨和忧虑能够化解困境吗?”
当然不能。
“既然不能,为什么不采取安然的心态去面对呢?”
子路愣了一下,绷得紧紧的脸慢慢开始放松,显然,这句话打动了他。但他接着又问:
“您说得对,但我还有一点不明白。”
老师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
“老师曾经说过:‘常做好事的人,上天以好运来报答他;常做坏事的人,上天以灾祸来惩罚他。’难道是老师不够仁德和聪明,才落到今天的地步?”
子路的话未免也太直白了,我一边偷偷观察老师的反应,一边暗暗替子路捏了把汗。
但老师却并没有恼怒,依然平静地说:
“这些年我们处处受到排挤,哪里都得不到重用,也难怪你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但子路啊,你以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信任吗?那么伯夷、叔父就不该死在首阳山。你以为聪明人一定被重用吗?那么比干就不该被殷纣王剖心。”
这时我忍不住说:
“老师的主张虽好,但既然处处碰壁,不为天下人所接受,那您为何不将自己的标准降低呢?”
老师看了我一眼,冷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