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8 多维比较知优劣

资本的博弈 作者:吕波


产融结合的案例绝非GE一家。GE的产融结合实际是通过多元化的产业稳定组合为金融部门提供了3A级的信用支持,这降低了融资成本,奠定了贷款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沃尔玛的“零售 消费信贷”模式。沃尔玛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所以如果借助沃尔玛的渠道来向消费者发售信用卡,那么可以比传统银行更能显著节约信用卡推广的营销成本,降低客户信息管理成本和支付系统的运营成本,从而使信用卡的费用成本率由原来的2%降低到1%。对于这1%的成本节约,沃尔玛可以作为消费积分回馈给消费者,这既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沃尔玛的客户群,还能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步扩张,实现产融的有机融合。

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是“设备制造 设备金融”的产融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资产余值的管理,比如全球最大的工程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在其旗下成立了针对二手设备的保值部门,即对二手设备进行维修、翻新、认证和再销售,从而在全球创造了每年1 000亿美元的二手设备交易市场。借助这一市场,卡特彼勒不仅能够充分挖掘设备价值,还能够通过资产余值的管理来降低违约事件中的信用损失,成为经典的“设备制造 设备金融”的产融模式。除了卡特彼勒,佳能、戴尔、惠普、IBM、强生、微软、丰田、沃尔沃等大型设备制造商都有自己的设备金融公司,它们均是按照“设备制造 设备金融”的产融模式,通过降低余值风险和销售成本,实现了产融的有机结合,创造了高于银行体系和独立设备金融公司的回报率。

此外,全球最大的物流快递企业UPS,其创造的是一种更为独特的产融结合模式,即“物流 供应链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相比,UPS的优势在于在整个融资过程中,抵押物始终掌控在UPS手中,这可以有效控制违约风险;UPS还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合而为一,在物流的传递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并且比银行更清楚哪一家公司具有良好的资信,知道该不该把钱贷给这家企业,从而大大降低了违约风险的成本。UPS将节约的风险控制成本让渡给客户,以金融服务的优势来吸引更多客户享受其物流服务,推动了其物流主业的快速成长,以赚取更高的物流服务收益,从而推动了UPS金融服务的快速成长。

无论是沃尔玛的“零售 消费信贷”模式还是卡特彼勒的“设备制造 设备金融”的产融模式,抑或是UPS的“物流 供应链金融”模式,都是立足于本主业,通过金融业务的延伸,实现了产融的最佳融合。

这些不同的产融结合模式对我国企业的最大启示是,从产业进入金融仅仅通过简单的股权渗透并不能够创造增值,产业与金融必须要上升到经营协同的层面,以产业为起点,实现产业到金融的自然延伸,从而在金融服务上形成优势,使金融服务反过来再推动产业发展。如果产业和金融无法实现经营协同,则产业和金融就是不相关的“两张皮”,无法体现产融结合的优势。

GE的模式与上述的样板企业不一样,这与其发展历程有关。GE是在20世纪80年代选择产融结合模式或者是产融混合模式,这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政治、技术等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公司业务收入缩水,世界经济从旧工业经济向新工业经济转型,作为GE主导产业的飞机发动机业务也因里根政府国防政策的调整而被大大削减。在这种背景下,韦尔奇提出以速度制胜的战略,放弃那些既占用资金又没有发展前途的业务,转而将资金投向高利润率的行业。对于GE来说,这可能是当时的最好选择。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几乎是在GE高举产融结合旗帜的同时,世界对这种模式已经开始了清醒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时,国外研究就发现无论是基于核心能力,还是资产组合的公司多元化都没能给投资者带来预期收益,许多多元化集团公司既未能实现协同效应,也没有降低经营风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更掀起了企业集团回归核心业务的热潮。国外的研究认为公司越是复杂,它的管理问题就越复杂,所带来的成本往往超出公司多元化所创造的新价值。这也是新世界500强财富榜中,目前只有7家企业还以多元化为经营方向的原因。

在国际对产融结合模式进行反思甚至摒弃的同时,我国某些企业却开始了产融结合模式的萌动及仿效,甚至某些知名企业也曾经纷纷走向这种模式。我国企业选择产融结合模式的原因或动力不一而足。金融在我国是一种垄断性的资源、稀缺性的资源,金融相对于产业来说,有比较高的位势。近年来,一直是产业追逐金融,这是由新兴市场的特点决定的。我国金融行业的高进入壁垒,导致整体行业存在较高的预期利润水平,同时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前景预期吸引着产业资本的介入;产业资本在转变过程中,实现了现实增值,进一步提高了金融业增长预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产业集团有赶超国外巨头、进军世界500强的目标,有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动机,有分羹金融业的企图,还有装点门面、提高企业形象的需求,甚至仅仅是为了追逐潮流、迎合新闻炒作。选择产业金融组合发展战略的企业家,一般认为产融结合不一定能保证公司的成功,但公司高水准的发展则一定要依赖于成功的产融结合。在这种发展背景和思维模式之下,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浪潮在我国此起彼伏,一度成为强大的趋势和潮流。

在GE产融结合模式的背后,体现了由多元化不断走向专业化的趋势,以及金融坏账不断累积有可能拖垮产业的风险。而纵观这一产融结合模式,我们不能忽视其最初的市场真空、法律不完善等历史背景,更不能忽视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我国企业在模仿中忽视了这些客观环境因素和所处的历史条件,那么无疑将很容易走进死胡同,这也许是众多国内企业模仿GE产融结合模式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GE有些“财务技巧”值得国内企业大力学习,但有些“财务技巧”却是真正的险招,常常引企业进入万劫不复的歧途,根本不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上述对GE产融结合的优劣势分析,细心的读者已经可以得出结论,GE的产融结合绝不是一种万能的灵药,其有种种瓶颈和制约。产融结合模式本身是产与融的博弈,要择优舍劣,灵活选择产融有机融合模式,舍弃产融“两张皮”模式,如图48所示。

图48产融结合模式的四项取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