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摧折大明朝远航风帆的“禁海令”(2)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 作者:王佩云


朱元璋还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财富取之不尽,告诫子孙休要眼睛向外盯着那些"蕞尔小国"的土地和财富,这自然包含了中华民族从来不愿侵略别国的美德。但由此形成了锁国心态,以为一切可以无求于人,轻视发展海外交往,拒绝互通有无。当然,偌大一个中国,那时只需养活4000余万人口,资源富富有余,似乎也无法让其产生向海外发展的内在冲动。严格说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还是个农民,他一心向往的农耕经济与海洋贸易格格不入。而他作为封建专制帝王,更不容许商品经济搅乱其所要维护的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禁商禁海在他再天经地义不过了。

而朱元璋强令禁海的直接原因,是当时沿海地区出现的倭乱。元末明初,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来自倭奴国( 今日本 )的盗寇趁火打劫,肆虐山东、浙江沿海一带。被朱元璋打败的张士诚、方国珍残部逃至海上,也纷纷与倭寇合流,海乱有增无减。朱元璋曾主动派出使臣与日本修复元朝时候已经断绝的关系,重新开通日本"薄来"中国"厚往"的朝贡贸易,以求平息海乱。不想节外生枝,发生了宰相胡惟庸阴谋篡权的大案,从中查出日本国王暗中援助奸臣欲取朱皇帝的性命。洪武爷因此龙颜大怒,不但坚决断绝与日本的一切关系,还严厉实行海禁,海盗、海商"眉毛胡子一把抓",以为这样就能杜绝海乱。

据《 明实录 》记载,洪武四年( 1371年 ),朱元璋正式颁布禁海诏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后,每隔两三年颁一次诏,"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通外番","申禁海外互市",还撤了闽、浙、粤等地接待外商的市舶司。他还雷厉风行,每出一诏,立即派遣身边重臣沿海巡视,查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者。这么着,还是难以避免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干脆将下海捕鱼也列入禁止范围。信国公汤和曾奉旨"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如此禁来禁去,最终禁到造船这个根本上,先是禁造能够离岸较远的三桅船,随后船越禁越小,终至"片板不许入海"。

这些现在看来实在有些冒傻气的行为,如果仅朱元璋本人一时性起也就罢了。不幸的是,他以开国之君的威权,将其写进"祖训",提升为既定国策,并且纳入"大明律",使之制度化和法律化。严厉告诫子孙:"有违祖制者,一律以奸臣论处。"由此,海禁便一直贯穿于大明朝200余年的历史长河,从接替他的朱允?到吊死煤山的朱由检前后15个皇帝,一个个只有时松时紧的区别,却无一人敢说半个"不"字。其中,如朱棣这般具有雄图大略的继位者,纵有废止海禁之心,亦无违抗祖制之胆。《 明实录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乡民带了几件毡衫进京师,被锦衣卫认定乃违禁"番货",立刻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打入死囚牢中。朱棣觉得太过离谱,亲自出面为之辩解,这才保全了乡民一条小命。到了明朝中后期,老朱家接连出了几个不肖子孙,根本无心过问朝政,自然也懒得过问祖制,使海禁有所松弛。然而放任不管带来的混乱,并不比严厉禁海造成的萧条好多少。当欧洲国家走向海洋的滚滚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中国终明一朝的海洋政策陷入了一放就乱、一禁就死的恶性循环圈,想要不落在世界后面也不可能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