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拍案惊奇:70个寇从杭州湾杀到南京城下(3)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 作者:王佩云


嘉靖时候有一批抗倭名将,朱纨、王纾、张经、李天宠、曹邦辅、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皆非等闲之辈。但将军手下无可战之兵,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漳州至泉州沿海卫、所原有2500人,到嘉靖年间不到1000人,且多老弱病残,不少人行军走路都喘不过气来,哪能上阵杀倭?朝廷"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一朝被倭寇逼急了,便匆忙抽调各处维护地方治安所养之乡兵,如河南"毛葫芦兵"、两广"狼土兵"、山西"少林兵"、山东箭手、湖广漕卒等等,统称"流寄杂兵"。这些土得掉渣的军队往来长途跋涉,徒然劳民伤财,剿倭根本剿不到点子上。且因平时缺乏基本训练,亦无纪律约束,大多不战自乱,甚至"望风而逃",反而滋长了倭寇的骄横。戚继光剿倭曾多次为手下"流寄杂兵"所误,不得已全部辞退,亲自从义乌招来3000猛士,严格训练成军,这才扭转了局面。

还有,海防基础设施,特别是舰船几乎损毁殆尽。朱元璋禁海时,曾征调大批民船纳入水师系列,然多少年既不保养也不添置,历经风雨剥蚀,水师几乎都成了无法下海的"旱鸭子"。还有要塞堡垒,府县城墙年久失修,也无人过问,任其颓废垮塌。戚继光等人与倭寇鏖战,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费在筑城墙、修寨堡、建烽堠上。据史料记录的海上战况,倭寇利用其八幡船的灵巧在海上逞凶,明军水师竟奈何不得。还是戚继光经过很长时期的摸索,打造出福船、海沧船和艨潼船相互搭配的联合舰队,"犁"翻不少倭寇船只,这才让倭寇在海上有所畏惧。

胡宗宪组织指挥抗倭多年,留下一部图文并茂的《 筹海图编 》,有针对性地阐述了从实践中领悟的海防思想,发出"不审形势,不可以施经略"的呼吁。他在书中系统叙述中日历来的交往,倭寇劫掠中国沿海的历史,以及入侵的时间、路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提出朝廷应有的平倭方略,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实行多层次防御。他据此提出海防布局的总体设想:其一,海防顾名思义,"必宜防之于海",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其二,海防离不开官兵配合,沿海各府"协谋合捕",击敌于将至;其三,海防需海陆并重,设防于海岸要害处,严加堵截,击敌于将登;其四,海防应有一定纵深,严守关键城池,实行坚壁清野,击敌于疲困。戚继光作为驰骋抗倭前线的将领,也留下两部兵书,同样海陆并重,实际是胡宗宪海防思想的具体化。结果,他们两人先后死在官场派系的倾轧和争斗中,一个被牵进严嵩的案子,一个受张居正株连,两人宝贵的海防思想和练兵之法也因此束之高阁,被岁月尘封。

戚继光的《 纪效新书 》,记录了民间一首《 风涛歌 》:"一声风,二声雨,三声四声断风雨......"大明朝的执政者听不进来自海上的风雨声,断掉的则是神州大地原本好端端的前途和命运,危险在一步步向我们的国家、民族走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