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洋务运动原来不属“洋”(1)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 作者:王佩云


就是在中法之战之后,李鸿章被国人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以他为首推展开来的"洋务运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这场战争的确是一块试石。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便着手开展"洋务运动",至中法战争已经数十年,各地办的洋务、上的项目已经不老少,船和炮也造出一大堆。人们有理由质问,为何中法一战还会出现如此不堪的结局?现在回过头来剖析一下,深层的原因还是办洋务没有办到点子上,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背海而衰的厄运,"洋务运动"原来不属"洋"。

在大清国,"洋务"也一直被称为"夷务",说明这"洋"字乃洋人之洋,而非海洋之洋。这个字面上容易被人忽略的差别,却决定了李鸿章等人标榜的"自强新政",一直是舍本逐末,因而始终不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为自强的事实。这个问题梁启超在那个年代似乎有所觉察,曾著文批评说:"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此近日举国谈时务者所异口同声,而李鸿章实此一派中三十年前之先辈也。是所谓无颜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其适形其丑,终无所得也,固宜。"

这场洋务运动的目标,先是求强,名之为"自强图存"。正如恭亲王奕?在一篇奏折中所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当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朝野上下承受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之痛,不但将"自强图新"的目标锁定在向外国购买枪、炮、兵船方面,也积极创办军火工厂及其他相关工厂,并聘用外国技师帮着"习机器、制轮船",在天津、上海、福建、武汉等地出现了近代工业的雏形。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还专门设立翻译馆,及时引进海外先进技术资料。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如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军械所,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在湘军攻陷南京后,由安庆迁到南京,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厂。左宗棠创建的马尾船政局,也成了大清国兵船的主要建造基地。

接着是求富,重点兴办了一批基础工业和民用工业。1878年,左宗棠在兰州建立了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最早的一家机械化的毛纺织厂。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此后,还有天津设立的南北电报局,河北的开平矿务局,以及唐山的开滦煤矿和启新洋灰公司。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建立的广州炼铁厂,因其很快调任湖广总督,正在筹办的炼铁厂也迁至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用了3年时间基本建成汉阳铁厂,共有6个大厂、4个小厂、2座炼铁炉。到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达到3000人,每年出钢7万吨。还有李鸿章筹办"招商局",乃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除上海设总局,还在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设分局,有了不小的经营规模。其间,还开设了专门从事沟通中外语言交流的同文馆,兴办培养办洋务的各类人才的洋务学堂,并开始大量选拔青年知识分子出洋留学。风气所至,还有一些留学西洋者向国内翻译介绍西方先进思想的著作,开西风东渐之风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