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夕何夕(1)

追寻梦土 作者:席慕蓉


C常常对我说,他觉得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代。

他说:和下一代的年轻人相比,我们这代在幼小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受到战乱的波及,童年因此较为穷困和辛苦。年轻的时候要咬紧牙关,才能逐步往顺境里走来,所以比较容易知足,常怀感谢,也懂得向命运让步。又因为所有的黄金岁月都与这个岛屿有所关联,心里也就有一份完整的归属感。

但是,我们的下一代当然不肯对今天知足,他们当然是要从这个基础上,再去要求一个更好的明天,因此也免不了会常常觉得失望与沮丧,在这一点上,我们并没有办法来安慰他们。

而上一代呢?

不论是四十年前仓皇离家的,或者是那时候刚刚在这个岛上完成他们的学业的,这些人在最需要工作、最渴望在公平的社会上一展抱负的年纪里,却都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面对着流离颠沛的命运,面对着家破人亡的创伤,他们的一生,从那个时候起,就被切割成永远不能重新结合的两段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子女的也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来。

我有时候会想,对于我的父亲和母亲来说,他们在蒙古高原家乡所度过的少年时光,也许就是生命里仅有的一段不知忧患的岁月了吧?

和整个一生长长的时间相比,那段时光何其短促!何其遥远!又因此而何其美丽!

这个初秋的返乡之行,其实早在去年暑假,就开始和父亲商量了。

父亲远在德国,我原来是想与他会合,再一起回去的。内蒙古有一所大学邀请父亲去演讲,邀请函后还加了一条附注,听说是也欢迎我这个做女儿的一起去。

可是,父亲后来还是婉言推辞了。

我不知道他是怎样回复那所大学的。当然,他可以举出许多理由和藉口来。不过,我却知道真正的原因,在心里最无法向人明说而又是最痛的原因,不过就只有一个:

“我曾经在那块土地最美丽的时候,留下了许多记忆。今天的我,实在不愿意也不舍得去破坏它们。”

所以,就是这样了。那么,就让我一个人回去罢。

是的,父亲,我明白您的心情。那么,就让我这个从来没有见过故乡的女儿,一个人回去罢。

父亲,我是幸运的一代!没有任何记忆的负担,没有任何会因为比较而产生的损失,也因此而没有悔恨与遗憾,您就让我一个人回去罢。

在长途电话里,父亲把我堂哥的地址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我听。堂哥是我三伯父的孩子,也是父亲在家乡唯一的亲人。用蒙文再翻成汉文的地址又长又绕口,父亲说:

“从地址看来,你堂哥现在住的这个地方,不是我们从前的家了。反正,你先去找到他,到了那里,你再向他问回去老家的路好了。”

父亲又要我与住在北京的尼玛先生联络,尼玛先生是内蒙古人,年纪虽然和我差不多,却是我父亲非常敬重的朋友,这次回乡,父亲郑重拜托他给我带路。

我从来也没见过尼玛先生,要如何相认呢?

尼玛的建议倒很新鲜,他回信说:

“我会到北京机场来接你。我们彼此虽然不相识,但是,我想,到时候应该可以从我们蒙族人面貌特征上的相似之处,来互相辨认的罢?”

果然,在北京机场,我们彼此很容易地就认出来了。只是,在性格上,我们也都有蒙族人相同的特征,在初次见面时,都有着潜在的羞怯与犹疑,因而交换的语句常会停顿下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