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孩子会树大自直(11)

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作者:杨杰


听说孩子的作业和作文都保存着,我就很想看看。一凡就很积极地去找,妈妈让他拿一本就可以,他全部拿出来给我看。从这个细节上可以感觉到,其实他蛮希望获得别人的欣赏。他的字写的很工整,作文写的确实很好,比如写过年,并不单单写做了什么,还写了几句过年的感慨,读来很有味道,真不像是二年级的文笔。

我在她家大约一个半小时,粗略地算了算,妈妈催促了他七八次,还不算提醒和指导。我的猜测没错,孩子之所以这么慢,其实是父母催出来的。父母催一次不管用,就频繁地催,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屏蔽”父母的催促,催了他好几遍,他才如梦方醒的样子,然后做出一点小改变,平息父母的催促。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孩子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惰性,凡事等着父母催,如果父母催得不急,他就认为不必着急,反正他们会继续催的。

改变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停止这种父母积极、孩子消极的互动方式,父母不再催促他,和孩子做一个约定,对他提出要求,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当然,前提是父母能控制住自己的催促欲望,学会观察孩子,并能判断出孩子的意图。

经过了深入的讨论,消除了妈妈心中的顾虑,我们开始设计和孩子约定的细节。我让妈妈罗列出希望孩子做出改进的条目,没想到她居然列出了16条。我们就把这些目标归类,最后我们商定从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入手。经过反复探讨,最终的约定要点如下:

1.选一个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机和他聊聊,告诉他以前做事情慢,妈妈着急,只好催他,拉他,每当这时候,妈妈心里也很不舒服,为了这样一件小事,弄得两个人都不开心,这多不值得?

2.告诉他上周妈妈曾经作出的尝试,虽然下定决心不催他,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因为妈妈爱他,关心他生活的各个方面。

3.告诉孩子妈妈的期望:不用妈妈催,自己按时起床入睡,自己洗澡、准备衣服。如果你能做到,妈妈在旁边看着,就会心花怒放。

4.如果做不到,妈妈还是要有点小惩罚给你――拖地(或者不许看电视),我惩罚你的目的是要你准时,争取不要给我惩罚的机会哦!

妈妈找了个机会把这些要点说给孩子听,孩子同意,只提出了一条,睡觉的时候关掉电视,全家一起入睡,不然他睡不着。这一点我和妈妈之前也想到了,给孩子提条件的机会。另外,还探讨了如果他不同意如何回应。我们预想如果他不同意,先听听他的理由,然后请他出一个方案,可以适当做出妥协,我们的底线是孩子肯做出改变,哪怕一点也行。

后面的过程比我们想象的顺利,很多预案都没用上。约定之后,妈妈到9:45提醒孩子一次,接下来不再说什么,孩子会在几分钟后去洗澡,十点钟准时上床,睡前也记得自己准备衣服。有一次妈妈不想关电视,孩子就搬出这个约定,妈妈只好履行诺言。早晨闹钟响了,孩子也能自己起来。

过了几天,妈妈向我报告几件令人惊喜的小事。有一天爸爸说感冒了,让一凡去楼下买早点,他居然同意了,之前他是不肯去的。第二天还请他去买,他居然还想着给爸爸妈妈换个口味。第三天孩子主动问妈妈要不要买早点。还有一次爸爸想试试他,让他下楼帮忙买包烟,这个事情之前一凡也不肯做的。没想到他又同意了,爸爸一高兴,就让他把剩下的钱买雪糕,他买了四支雪糕回来。爸妈各一支,他两支,妈妈说他肠胃不是太好,建议他吃一支,留一支,他也同意了。妈妈告诉我,如果是以前,他无论如何都要吃两支,无论讲什么理由,他都给你反驳回去。

说实话,看到一凡有这样的改变,我都心花怒放,不要说他的父母了。这个故事虽然看似平淡,但很有代表性,反映出了很多家庭共性的问题。

一、对孩子的批评缺乏真凭实据。磨蹭、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爱发脾气、不善于交往,这些是父母常用的词汇。其实,具体到某个孩子,情况千差万别。就如一凡的妈妈,认为孩子很慢,记录下来却发现他并不慢。如果没有这个记录,孩子速度加快了父母也看不到。往往是父母爱子心切,夸大了孩子的问题。

二、调整孩子的节奏感。一个9岁的孩子连续两个小时做作业,很容易疲劳,效率也不够高,而且这样容易导致时间概念模糊,他习惯等大人来安排督促他,所以不会积极地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要引导孩子形成一个自己的节奏,比如半小时休息十分钟,这样一张一弛,孩子的状态就会很好。

三、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关于拿西瓜的事情,我事后和一凡妈妈聊过,她担心孩子把西瓜摔了,在我面前丢丑。其实,这个保护孩子的念头,传达给孩子的意思却是妈妈不相信他的能力,害怕他犯错,这样孩子不但容易沮丧,还会变得退缩,挫败感重。其实,犯错误恰恰是学习的好机会,假设那天一凡把西瓜摔了,他就会记得以后拿东西要谨慎,如果事情本身就能给孩子教益,我们何必多费唇舌?

四、孩子内心的抗拒。为什么一凡之前对下楼买早点、帮爸爸买烟这样的小事如此抗拒?其实,一凡性格平缓,与父母基本没有激烈的冲突,但他用沉默、拖沓、不服从来表达他心里的不舒服。他后来的改变,也间接地反映了他心情的变化。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往往也能从大人身上找到原因。

五、引入谈判机制。和孩子约定,是我经常用的一招,感觉特别好用,也特别省心,孩子仿佛有了一个独立的发动机,还会制造出很多惊喜来。既然是约定,其实就是一个谈判的过程,允许谈判,就是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双方提条件的机会均等,其中有反复、有妥协,最终形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