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帮助他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善良的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机遇和回报。
品德的培养最主要还是要靠榜样,家长或伙伴的榜样影响最大。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断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为0·55,而教师与学生的相关系数为0·33,可见家长的影响更大。
此外,好书对孩子心灵的积极影响也相当有效,至少大大胜过父母的唠叨说教。
培养最基本的好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好的习惯越多,则生活越容易,抵抗引诱的力量也越强。”
台湾学者郭腾尹提出“命好不如习惯好”,他认为:好习惯,是你生命的保险;前半生,你培养好习惯;后半生,好习惯会照顾你;人生就是一场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拉锯战;决定成功的核心关键是,让好习惯的比例逐渐增加。
成功者往往有许多好习惯,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也已不少,这里只强调好孩子至少需要以下这四大好习惯,否则,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曾有人调查了115名死刑犯,发现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些坏习惯,比如好吃、懒做、爱享受、自私、任性等。
1·最基本的四个好习惯
◆勤快爱劳动,自立自理。
不爱或不会做作业、考不好不要紧,如果也不爱动手,懒得要命,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但不分担家务责任,连自己的事情都要别人做,还活得心安理得,那就真的没出息了。
哈佛大学曾对纽约地区的456名儿童展开为期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干与不干家务的孩子,长大后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花费4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的表现。结果发现,从小爱劳动、能干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美满充实。
李嘉诚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后,被迫离开学校,在亲戚开的钟表公司当学徒工,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每天工作16小时后,晚上加班读书自修至深夜。苦难使他养成了勤劳吃苦的好习惯。
让孩子分担家务,可以让他们有机会面对学习以外的各种难题,培养独立性、责任心、意志等社会适应能力。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孩子必须分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很多孩子自己在学校、社会打工挣零花钱,在家里干活儿挣“工钱”,来承当自己上大学前旅游的费用,大学的学费一靠奖学金,二靠打工来获得。大学生读书期间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两份工。
21世纪初曾有人统计,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差异很大:美国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中国仅为0·2小时。
◆珍惜时间,不懒散度日。
如果一个年轻人从小没有明确的目标,养成无所事事、懒散度日的坏习惯,甚至整天泡在电脑前玩游戏,那将来就很难自食其力,更不用说有什么大出息了。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如果善于利用时间,不拖拉讲效率,那么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把日子过得更轻松自在、丰富多彩。
珍惜时间是成功者普遍都有的一种好习惯。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093种发明的专利权,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如留声机、碳丝灯泡、电车、幻灯、有声电影、电话、发电机等。他通常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每天只睡4小时。他从没退休,也不怕老。在八十高龄,他还着手开始研究一门自己陌生的学科――植物学,在当地植物中找出橡胶来源来,并因此取得第1033项发明专利。在研究电灯发明的两年里,他每天工作20小时,有时甚至36个小时埋头于实验室,累了就在实验室打个盹。爱迪生在自己九十寿辰之日自豪地对大家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