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怪”孩子―从小支持他学自己想学,做自…

家家都有好孩子 作者:池晓宏


有人说得好,最快乐的学习是兴趣什么学什么、最有效的学习是需要什么才学什么,学了就马上用起来。一时学不好不要紧,但一定要想学,肯学、爱学。

一个人可以不参加高考,但不可以不学习。俞敏洪在《赢在中国》电视节目中有一句精彩点评:“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好学才能有成长的空间。”

一个人可以不考出高分,但不可以不会学习。“明天的文盲已经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为了功名利禄而苦读死书,难以享受到读书的真正乐趣,只有自由地学习才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有些孩子为什么不缺上进心,却不爱做功课,不肯好好念书。对这类孩子,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学习内容选择的自由?

2·有兴趣,做事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没有兴趣和热情,工作是一种痛苦的忍受,报酬再高,人生也没太大意思;有兴趣,做事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收入再少,再辛苦,也乐在其中。

前段时间,传出这样一个新闻。出身于普通的工人家庭的蔡伟,却对古代典籍有一种天生的兴趣。他从小热爱书法,学生时代迷上了唐诗宋词,因为严重偏科,除了语文,其他科目的成绩都一塌糊涂,最终没能考上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胶管厂当工人。高中毕业两年,他用手一个字一个字抄写了《方言》和《尔雅》这两本典籍。发黄的纸页,褪了色的钢笔字迹,扉页上的时间显示是1993年。蔡伟说,因为“在锦州,这些书只有图书馆有,复印费对我来说太贵了,只能抄下来”。

1994年,胶管厂效益不好,蔡伟下岗了,在一家商场门口摆了个小摊。对物质生活,蔡伟没有野心,挣的钱只图个温饱,父母和妻子都是普通人,也没期望他飞黄腾达。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家人不懂他在读什么,但也不干涉,反正不花钱。在一般人看来枯燥乏味、难懂又没用的古文字,却让蔡伟乐此不疲,成为他贫瘠的物质生活中丰富的精神家园。

2007年,妻子生病,为挣更多的钱,蔡伟开始蹬三轮,多的时候一天能挣30来块,比摆摊强,但看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他写信给北大的年轻学者董珊,董珊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刘钊教授。恰好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要与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在和裘先生商量后,中心决定临时聘请蔡伟。

“古文字这门学问,没十几二十年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说,蔡伟没有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很多最新出土的文献也没机会读到,但自学了大量传世典籍,其中有不少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专家评价道:“蔡伟心无旁骛,对古书的文字、句法及古人用语习惯都烂熟于心,甚至比许多专业研究者更熟悉,他较常人更容易融入到古代的语言环境中,对于古人的行为和想法更能够感同身受,时间久了,对古书有了触类旁通的能力。”

2009年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蔡伟成为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个以高中学历报考复旦大学博士的学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