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喊大叫真有趣
宝宝在六个月左右就会出现喊叫的情况,这是因为宝宝正处在牙牙学语的阶段,喜欢用声音来表达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开始拥有自我意识,大喊大叫的原因也就变得多种多样。这时候,让父母头疼的事情也就出现了:宝宝大喊大叫自己快乐了,却给身边的人带来困扰。
泉泉今年三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知了”,经常喊叫个不停。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户外,泉泉都会兴奋地拼命喊,爸爸妈妈说过他很多次,可是都不管用,他还是照喊不误。自从楼道里的灯换成声控的以后,泉泉大喊大叫的毛病更严重了。只要一进楼道,他就会“嗷”地一嗓子把灯喊开。泉泉家住顶楼,无论是出门还是回家,他都会“一路高歌”地喊下去。邻居们向泉泉的父母反映过很多次,可是父母除了不停地道歉之外,拿泉泉一点办法也没有。
为什么宝宝这么喜欢喊叫呢?除了学说话的原因外,宝宝还有其他原因。有的宝宝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会不停地喊叫;有的宝宝心情激动,用喊叫来发泄情绪;有的宝宝看到别人喊叫,觉得很好玩,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还有的宝宝想要得到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满足,会用尖叫来要求父母……无论是什么原因,不停地大喊大叫总是有害处的:它不仅会伤害宝宝的嗓子,还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那么,怎样才能让宝宝改掉大喊大叫的习惯呢?
找出孩子喊叫的原因,对症下药
宝宝喜欢大喊大叫的原因有很多,父母要问清原因后再对孩子做评判。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加以指责,只会让孩子的行为变本加厉,还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形象。此外,当孩子在学说话时发出尖叫,父母也不要因为一时欣喜而表现得过分开心,这样容易给孩子埋下大喊大叫的伏笔,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喜欢听到尖叫。
多关注孩子,适当地满足他的需求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或者孩子的需求总得不到满足,都会让孩子产生尖叫的行为。所以,父母无论多忙都要抽空陪陪孩子,当他得到父母的关爱时,就会自觉噤声,不再用大喊大叫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另外,父母要对孩子多了解一些,适当地满足他的某些要求,孩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然就不再大喊大叫了。
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弱,在情绪激动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例如难过时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开心时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等。这也要求父母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大喜大悲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养成大喊大叫的习惯。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时候孩子大喊大叫没有任何意义,就是看到别人叫,自己才叫的。这时,父母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用玩具吸引他、和他一起做游戏等。当孩子不再专注于喊叫的人时,他就会安静下来,去做其他事。
对孩子说“不”
父母在纠正孩子大喊大叫的行为时,要果断地对孩子说“不”。告诉他喊叫的危害,让他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乐儿喜欢用喊叫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一遇到开心的事她就会大喊大叫好半天。妈妈告诉乐儿好多次,特别开心时可以和爸爸妈妈或者维尼熊聊天,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可是,乐儿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次都用大喊大叫来发泄情绪。过几天,姥姥要来家里住一阵子,妈妈担心乐儿喊叫会影响姥姥身体,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她用手机偷偷录下乐儿喊叫的声音,然后放给她听。乐儿听到自己刺耳的声音后皱起了眉头,她没想到自己的声音这么难听。妈妈看到女儿的反应后,心平气和地告诉她大喊大叫对嗓子的危害,以及给他人带来的困扰。最后,妈妈告诉乐儿姥姥要来家里了,希望她能够保持安静。乐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妈妈的要求。在姥姥居住的这段日子里,乐儿果然没再喊叫过,也渐渐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
乌鸦的歌声
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就要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在为运动会做准备。运动会开始前有开场节目,所有的鸟儿报名参加歌曲表演。乌鸦心想:“我的声音这么洪亮,一定会入选的。”于是,它每天不分早晚地练习唱歌。
乌鸦的声音太大,又没有乐感,不分时间地大喊大叫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没办法休息。大家对乌鸦的行为非常不满,可是乌鸦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最后,运动会的主席猫头鹰决定取消乌鸦的表演权。乌鸦不服气,找猫头鹰理论,猫头鹰告诉它:“你大喊大叫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家的生活,而且还不知悔改,运动会是不会欢迎你参加的。”乌鸦听后羞愧地低下了头,沮丧地回家了。
当宝宝对自己大喊大叫的行为不以为意时,父母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改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喊叫都是噪音,有时候,宝宝会在大喊大叫中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此时父母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一点,而是要教孩子正确的发声方法。如果孩子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父母要趁机培养孩子的才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规范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