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些人快让我抓狂了!(5)

女人就是要升职 作者:(美)琳妮·刘易斯


学习新模式

每个人的脑子里仿佛都有一部录音机,里头的录音带必须从小灌输爱的言语。以我的例子来说,录音带里原本该有爱的鼓励,实际上却空空如也。而其他人的带子里则可能满布错误的信息,或是充斥着尖锐的语句,甚至是具有毁灭性和破坏性的字眼。这些录音带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们的脑海里播放,而且我们往往接收得不知不觉,或无法抗拒。

我与治疗师的咨询告一段落后,接下来的几年,我了解到真正的美其实出自内心,而非外表,我意识到“我是谁”比起“我的所作所为”,更能彰显自己的价值。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在日记上写下这些我终其一生渴望从父亲口中听到的字,这些都成为帮助我疗愈的重要成分。在我将这一切付诸实践的同时,我的录音带中空白的段落逐渐被填满,我已经踏上个体完整之路。

我偶尔会发现一味追求完美的念头再度找上门,这个时候我会停下脚步,仔细检视自己的动机,并且训练自己用健康的方式去思考与响应。进行这些步骤的时候,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喜悦,最后,我还可以引导他人步上这条正轨。

个体的完整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必要特质,但是持续在正轨上前进,找到个体完整性的人却少之又少。俄国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曾写道:“每个人都想要改变世界,却没有人想到改变自己。”此话真是一针见血。虽然这不是一本针对缺损与疗愈的自我成长书籍,但如果没有利用一个章节来强调这个会影响职场生涯的主题,那绝对是我的疏失。我在工作场合中阅人无数,因此我很明白,许多人的困境只是源自于缺乏个体完整性而已。

这个观点,从2004年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发布的数据中可见一斑。根据他们估计,当年全国儿童被虐待与疏于照料的案件总数,约达900万件之多。无独有偶,美国国家酗酒者子女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ldren of Alcoholics)的数据也显示,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成长于酗酒的家庭。

这些数据意味着,在一个至少有20人的工作场合当中,约有3~5人的童年可能遭受过虐待与疏忽对待。如果把出身家庭受到酗酒影响的人也算进来,数字势必更高。

由于我们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特别多,因此可以合理推论:破碎的关系模式在工作场所中比比皆是。职业顾问克兰宁的解释如下:

不论是否曾受到虐待,童年的经历与工作之间的关联性对每个人都有莫大影响。不论我们的心态多么健全,仍会把个人的问题带进工作。我们承担着父母亲的生活经验、期许与失败。有些功成名就的人内心仍然充满挣扎,纯粹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受到家中长辈的影响,影响层面包括自尊,以及他们在工作上如何自处。

如果我们可以妥善隐藏自己的包袱,那当然很好。但那就像在办公室隐藏自己扭伤的脚一样困难,自以为把石膏涂成肉色,然后别人就会相信自己的跛脚一点儿都不明显。

想一想与你长期共事的同事,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显现出某方面的缺陷呢?思考一下这一章开头列出的种种征兆,如果你的同事没带着这些怒气上班,职场生活将会多么轻松惬意啊?气氛也不会如此压抑或紧张吧?从现在起,是不是该收起对其他人负面或挑剔的看法呢?想不想拥抱快乐,发挥自己的潜力呢?要不要迅速振作,安慰及赞美身边的同事呢?如果你真能办到以上几点,工作将会变得无比愉快、充满正面力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