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发端即云:“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看来只是直抒胸臆,未有补假。其实措语颇有来历,读者容易忽过。首先“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写荆轲将辞燕入秦时,饯宴座中人“发尽上指冠”一语,可以假定此词作于出征之际,词中有以“虎狼之秦”暗喻金邦之意,而主人公誓死与强虏抗战到底,以身许国之意亦悠然可会。进而读者便会觉得连“潇潇雨歇”一语亦神似易水之歌,颇壮勇士之行色。再就是联系魏晋故事,须知“长啸”是用来抒发语言难以传达的情怀的方式,可以“如数部鼓吹”的,由此可想其壮怀之激烈!
一般说来,事典容易体认,而语典则较难分别。因为前人胜语,一经诗人化用,多如自己出。未识来历,固然无碍理解。然而一经拈出来历,会平添许多兴味。读诗者能否“猎微穷精”,多赖于此。如李益《度破讷沙》云“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看似信口道出,其实顺便改造了乐府诗句。“日出东南地”即《陌上桑》“日出东南隅”,暗关征戍者在西北也。“寒光生铁衣”出《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再联系下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来平添多少意味。苏颋《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这首诗表现极为空灵,从字面上几乎把握不到什么实在的东西。然前二句乃出自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汾河”,概括地暗示着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表现了作者对唐玄宗时代的某种现实的殷忧,即汉武帝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安史之乱”中岑参有《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诗云“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亦与苏诗同致,不过完全是时事的嗟伤了。像这类诗句,不知来历,总觉归趣难求。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诗,有云:“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不识古典者,以为这是直说,是即事好句,赞叹道:“你们的语言真可怕,竟常常如此因生活的美而成为永久。”(艾青《诗论》)其实这里的语言全是有书本来历的,并非直接取自生活。“采山”语出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买斧”化用《易经·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采山因买斧”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想采山发财,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言其谋仕不遇心中不快。诗趣在俏皮,并非在“生活之美”。望文生训,难免误会。俞平伯先生说:
直说和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有时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典故,所谓无一字无来历。
以杜甫《题张氏隐居》为例(诗云:“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指出“之子”、“鳣鲔发发”、“呦呦鹿鸣”并见毛诗,而“鹿鸣”原诗就有宴乐嘉宾之意,岂不贴切。杜康是造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于潘岳《闲居赋》。诗中用“杜酒”、“张梨”本此,言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偏劳你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的,待客当然现成。用典造成风趣,又蕴藉不觉。如此精微之论,全有赖于识字。
用语用事之能丰富诗意,往往因为它事实上是一种“节用”,借助读者的文化知识,能以片言兼包余意。比如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云:“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薛涛《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虽节用《诗经》“蒹葭”一语,却能兼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以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意,以传达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节取自《诗经·郑风·子衿》,兼用其下“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二句含意,暗示自己与所思贤才有故旧情谊,稍含责己之意。“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则节取自《诗经·小雅·鹿鸣》,且兼含其下“吹笙鼓篁,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意思,表示自己渴望礼遇贤才,“人有以往善我者,我则置之于周之列位。”(郑玄笺)曹植《杂诗》“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二句,则出自《诗经·秦风·晨风》“ 彼晨风,郁彼北林”,为的是使人联想起以下“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二句,烘托怀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