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4到中国去(6)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因为缺少后续资金,平安保险不得不依靠“老大哥”中国人民保险。按照当时规定,所有分保都给人保。有一次,平安保险承保的远洋船发生碰撞事故,需要赔付1600万美元,公司几乎耗尽所有资本才勉强赔付完。根据分保规定,赔付两周之后,人保需要给平安保险95%的资金。但因为种种原因,平安保险无法按时拿到这笔资金。

这件事对平安保险内部震动极大,更加坚定了袁庚推行股份制的决心。

据时任平安保险总经理的马明哲回忆,此事不久,袁庚要求手下尽可能“拉多个股份进来”。马明哲是一个头脑灵活的实干家,他想到了财大气粗的中国远洋,因为“它有运输保险”。但当平安过去谈判时,发现对方根本看不上这家小公司:“我一条船就能把你‘砸’了”。

马明哲不死心,几经协商,终于拉来中国远洋、深圳市财政局、员工合股基金等新生力量,从此大金融概念在他的头脑中一步步演化,最终奠定了平安保险的全球融资战略。

1992年,保险业成为最先对外开放的金融领域。当年,美国友邦保险在上海设立中国营业部,随后几年,保险公司蜂拥而入,合资、外资企业遍地开花。这意味着,平安保险不仅要同人保博弈,还要与海外巨头竞争。

资金一直是平安保险的软肋。老股东拒绝增资,而且由于门槛的限制,平安保险不能到社会上融资。马明哲与袁庚商议:“能不能引进外资?”袁庚深谙平安保险体制上的缺陷,在他看来,如果不能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外部投资者,不能让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股东的利益相结合,平安保险很难走出体制桎梏。

袁庚支持马明哲推行“股权结构调整”,为了表示决心,他把大权交给马明哲,自己主动退出管理层,只担任名誉董事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坐镇平安,保护这家新兴企业体制不变”。

改革开放春风激荡的大环境给马明哲提供了实现夙愿的机会。

1993年5月,深圳市政府为招商引资,搭建了一个“荔枝节”的平台,邀请中外企业到本土品荔枝,考察投资环境。利用这个机会,马明哲认识了摩根士丹利亚洲负责人保罗?希尔和高盛的一个执行董事亨利?康奈尔。

亨利?康奈尔是高盛元老,1984年加入高盛,自1988年开始担任亚洲直接投资部负责人,一直居住在香港。因工作之故,经常进出内地。

作为一个投资人,亨利?康奈尔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发展,自称“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他看来,“投资是一个长期的马拉松式的赛跑”,应该按照这种理念来投资,而不是做短线投资或短线投机。

在与马明哲接触之前,亨利?康奈尔多次前往内地,考察投资环境。在他的主持下,高盛先后投资广西玉柴动力、上海的一个冰淇淋厂和北京东方广场等三个项目。因为对政策存在顾虑,这些项目都只是“试水”,并不敢大笔投资,最大金额只有500万美元。

1993年夏天,听完马明哲的介绍后,亨利?康奈尔对内地保险业兴趣陡增,决定来一次大手笔。保罗?希尔也不肯放弃这个好机会,在马明哲的协调下,高盛与摩根士丹利牵起手来,共同合作。

同行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协作,面对共同的利益,高盛与摩根士丹利走到了一起。尽管大多数时候,两家公司互不相让,但至少在平安保险的项目上,他们表现出相似的合作诚意。

看起来,他们对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志在必得,而平安保险则是进入中国的试金石。

1994年前后,谈判开始,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在投资方面保持了同样的谨慎。他们提出四点合作要求: 第一,满足国际公司管理标准,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管;第二,聘请国际会计师进行审计,依照国际会计准则做财务报表;第三,制订非常清晰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奖罚分明;第四,重要岗位必须聘请有国际经验的专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